近年国内的艺术留学作品集辅导机构遍地开花,但占据大比例的还是以英美澳加为主导的。我相信好多小伙伴可能有同样的疑惑,在一些‘知名’机构所推举的学生成果中,极少会有意大利美院的成功案例。这是为何呢?因为意大利面试作品集的制作规则相对主流艺术留学的国家来说,实在是无章可循、变化莫测,辅导难度相对较高,属于费力不讨喜的“雷”,因此好多辅导机构也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据常规的教学经验来进行辅导。这么一来,变向造成每年都有许多报考意大利美院的学生,虽然也在国内花费重金制作了英美澳加式的规范作品集,但是在意大利入学面试中却表现的极不理想,遭遇严重的“滑铁卢事件”。那么,意大利美院教授们到底偏好什么样的作品集?
01
Triennio
首先我们说下高中毕业生:
作为国内的艺术生小伙伴,大家都心知肚明,咱们在国内艺考前的学习阶段只会涉及基础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的训练(某些学生会学习少量的创意设计)。如果作品集中所展示的仅是这些单调无味的写生,那么我建议就不必费劲制作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例:当你同美院教授面试时展示的仅是几幅3/4男青年头像写生,那么你该如何描述自己报考的专业与所提供作品集中内容间的联系?教授在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一头雾水??所以,我建议大家索性割舍自己高中时期的陈年旧作吧,应该大胆的准备一些贴合所选专业的小型系列作品,其实不必非常的完善但一定要有敢于创造的意识。因为作为高中生还没有进入院系的学习经历,因此教授不会苛刻要求你作品中传达的精度,但凡能够体现出你对于备考专业的热情、兴趣、果敢与积极,便是教授们在面试中最乐于看到的。
02
Biennio
其次我们谈谈本科毕业生:
第一,必须得注重强调一下!!在着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所备考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有些小伙伴肯定会觉得不解...由于咱们国内艺术院校的教学分类和意大利完全不同,因此会出现课程(专业)匹配错位的相关问题,很多的专业在平行到意大利后名称也随即变化,课程内容也不尽相同;再加之中意间词汇翻译的误差,导致一些学生准备的作品集内容与实际备考专业的需求相差甚远。比如老学长就读的佛美,研究生的绘画、装饰、雕塑和版画都是并入在新视觉艺术语言这个大方向里的,这四个门类对于考生的要求不仅局限于自身专业的表现、而且要综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进行更为当代的艺术方法的创作与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的版画居然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导的。如果不深入了解备考专业的课程体系,那么制作出来的面试作品集很可能也是完全跑题的。
第二,对于考研究生的同学们来说,你们要在作品集中展示的内容相对本科生便有难度了。切记不要过于商业化和程式化,而要艺术化和个人化。因为美术学院的教授大多都是中年或中老年,他们生长、学习、从艺所吸收的养分恰巧是意大利以及欧美当时(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迸发出的后现代的、革新的、浪漫的文化艺术概念,充斥着各种思潮与流派、前卫又反叛(主要有观念艺术、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贫穷艺术、行为艺术、行动绘画、极少主义、大地艺术、视频艺术等);所以他们在审视大家的作品集时会潜意识的排斥‘当下过于严整规范、平淡无味的泛商业化陈设’,这也就是前文中提及的虽然花费重金制作出了英美澳加标准式的作品集,但在意大利入学面试中却进入死胡同的原因。
因此在作品集内容的核心价值上,咱们不能说完全‘投其所好’但至少也得‘重其所喜’,要使教授们同自己产生延续性的话题,让他们对你印象深刻,以便更好的共鸣和沟通。关于创作的中心思想要找准关键点,比如可从:地缘、社会、人文、政治、变革、心理、科学等方面去准备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概念突破口从而达到新创的产生。
其实作品集就像是一个浓缩在纸媒上的微型个展,虽然其中并未囊括一件创作的实物展示,但正是如此才能考核大家在这种二维的局限中,怎样才能将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效果立体化的呈现出来。当下在我们观看到的众多优秀当代艺术展览中,越发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于自己创作过程所记录和呈现的重视;既然我们将作品集类比为一次个展,那为了体现这个独属于你的‘精彩工程’,同样必不可少需要大量素材和手稿来作为基础与铺垫,从而向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去全面透彻的展示自己创作诞生的完整过程,这不光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要求。
所以一个优秀作品集的诞生,尤其是意大利美院教授们所偏好的类型,不光是依靠几组作品图片的堆叠和排版就能泛泛而成的。更重要还有自己对于艺术观念的整合与理解,对于创作主题的考虑与抓取,以及对于实现思路的理清与掌控;力图做到无论是从概念或是从形式,将自己寻得的重点不断放大与深化,在作品集的场域中向教授们展示你对艺术独特的认知,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用心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