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序曲:从开罗到重庆

正文3300字 阅读需约8分钟

电视剧《大决战》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架飞往重庆的美军飞机,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

乘坐飞机的有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以及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王若飞等人组成的谈判代表团,陪同乘机的还有国民政府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大决战》一共49集,第一集讲的是重庆谈判,然后又用10集概述了解放战争最初的两个阶段,第11集是济南战役,第12集开始进入“大决战”,也就是三大战役阶段。

个人很喜欢这个叙事结构,比直接从三大战役开始来得更饱满,有“序章”,也交待了来龙去脉。

今天要分享的,是这个“序章”之前的“序曲”,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重庆谈判?促成重庆谈判的背景是什么?

这个背景其实很复杂,不是简单的国共双方谈判,而是国、共、美、苏的三国四方博弈

其中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

01

开罗

1943年是二战的一个转折年。欧洲战场在7、8月份爆发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库尔斯克会战,这宛如一道分水岭,德国在之后基本丧失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亚太战场的转折发生在上一年的6月,美国在中途岛战役后获得了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动权。

于是,到了1943年下半年,“腾出手”来的英美两国,开始考虑该如何解决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日军。

这就是开罗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的除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还有代表中华民国的蒋介石。

开罗会议

会议的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只说和后来重庆谈判间接有关的一点:开罗会议确立了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

国共要和谈,有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障碍:双方的“硬实力”差距太大。站在蒋介石的角度,他是强大的一方,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始终是优先选项。

开罗会议,中国和英美二巨头“平起平坐”,让蒋介石的“强者”心态达到了顶点,整个国民党集团皆是如此。

两年后的重庆谈判,国民党内部支持者甚少,因为在“强者”心态下,大多数都是主战派。蒋介石也是在美苏的压力下,才向中共发出了谈判邀请。

那么,美苏为什么希望国共和谈呢?

02

德黑兰

谁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强者,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而不能只依赖“体量大”。

英美在开罗会议“做强”了中国,而“四强”之一的苏联没有参加,这多少有点用中国牵制苏联的意思。

于是,会议在11月26日刚结束,苏、美、英这真正的“三巨头”又在德黑兰开会了,时间是两天后的28

德黑兰会议

会议召开前夕,丘吉尔曾密电斯大林,建议中国领导人参会。第二天,斯大林回电拒绝。

从德黑兰会议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开会的都是“三巨头”,而不是“四强”。会议的主旨除了如何结束战争,就是建立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说得难听点这叫“分赃大会”,但其实也正常,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本质不改变,就只能是强者主导的“游戏”。

英美和苏联,对于战后的利益分配,关注点在更富庶的欧洲。而对于亚洲和中国,他们都希望尽量“息事宁人”,减少争端的发生。

减少争端就需要谈判,而对谈判采取更积极态度的,往往是较弱的一方。

那么,国民党为什么会向较弱的中共一方提出谈判邀约呢?

因为美国。

美国很强,但他离中国太远,所以扶持了蒋介石政府。但苏联就不一样了,他紧邻中国,亚洲成为了苏联的核心利益之一。

所以,在亚洲的博弈中,“代表”美国的国民政府和苏联一比,就是弱方了。

站在美国的角度看,国共强弱对比那么明显,采取军事手段就是“下策”,因为这不利于美苏关系和欧洲问题的谈判。

所以重庆谈判的积极推动者是美国,1944年下半年赫尔利访问延安时,已向毛主席提出了国共会谈的设想。

美国的计划是这样的,自己先和苏联谈,然后让苏联和国民党谈,最后一步,国共谈判。

雅尔塔会议,便是第一步。

03

雅尔塔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巨头”在二战结束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两级的“雅尔塔体系”,直到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

会议还产生了“雅尔塔公式”,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雅尔塔会议

除此之外,雅尔塔会议还讨论了三个具体区域的战后利益划分,分别是德国、波兰和远东。

相对来讲,远东问题是最好谈的。苏联的利益重心在中国,而美国的在日本。

苏联的诉求主要有三点:旅大港、中长铁路、外蒙古

旅大港是指旅顺大连两个港口,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冻港。最初,苏联提出的是要租借大连港,但美国认为大连应该成为了一个国际自由港,也就是美国不希望苏联独占这一块利益。

谈判结果,美苏各让一步,苏联同意了将大连设为国际自由港,美国同意了苏联租借旅顺港作为海军基地。

中长铁路,即当时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合称。苏联想使用中长铁路,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租借,二是和中国组成一个委员会共同经营。

这一块利益,苏联主动做了让步,提出中苏共管更合适。

主动让步,是为了在别处争取更大的利益,于是斯大林旋即对罗斯福说:“蒋委员长对外蒙古之现状亦应表示同意。”

罗斯福表示这需要和蒋介石商量,斯大林同意,但认为自己去谈不合适,最好是罗斯福去。罗斯福便问,什么时候谈合适?斯大林答,当我们认为时机到来时。

这个时机,其实就是苏联对日宣战并奠定胜局。这是美国在远东问题上最大的诉求,因为按照美国人的计算,如果仅靠自己去打败日本,需要多牺牲100万人。当然,这个时候美国还不知道(不确定),他们可以依靠原子弹结束战争。

就这样,“三巨头”背着“第四强”,把中国的利益划分谈妥了。

蒋介石被激怒了!而且更可悲的是,他知道雅尔塔协定的具体内容,已经是6月份,也就是被瞒了将近4个月。

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强者”蒋介石的头上。他意识到了“四强”和“三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也意识到了美国不想在远东问题上和苏联翻脸,整个协定中,除了中长铁路没有被租借,美国都让苏联如愿了。

所以当后来美国要促成国共谈判时,蒋介石已经明白了两点:美国对于解决远东问题的首选是谈判;而和中共谈的,只能是蒋介石自己。

04

莫斯科

6月27日,国民政府派出了代表团,赴莫斯科进行中苏谈判。这就是第二步。

从开罗到德黑兰再到雅尔塔,开会地点都是第三国,而中苏谈判,苏联是主场。

国民政府代表团的团长是宋子文,他是行政院院长(相当于总理)兼外交部长,代表团成员里包括有蒋经国。一个是国民政府二号人物兼“美国通”,一个是蒋介石长子兼“苏联通”,代表团的规格仅次于蒋介石亲临。

宋子文

客观来讲,宋子文在谈判中很努力,面对斯大林也并不软弱,但受制于雅尔塔协定这个“紧箍咒”,以及蒋介石的态度,谈判的结果非常不理想。

关于旅顺港,中方争取到了不使用“租借”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委托”。但最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里,旅顺实际上仍是苏联可以随意支配的海军基地。换言之,宋子文争取到的仅是一点点“面子”。

关于中长铁路,宋子文提出可以“共同使用”,但不能“共有”。但斯大林坚持“共有”,最后落在条约上的,仍是“共同所有,共同经营”。

关于外蒙古问题,争论最激烈,因为这是雅尔塔协定中的一个“坑”。

“外蒙古现状应予保持”这句话,雅尔塔协定里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于是导致中苏之间各有各的理解。

外蒙古于1921年,在苏方的支持下,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但因为中方一直不予承认,所以法律层面的主权仍在中国。

宋子文认为“保持现状”就是保持外蒙古法律上的主权在中国。而斯大林认为“现状”就是外蒙古事实上已经独立。

1945年4月,宋子文参加四国外长会议

这个“坑”是四个月前“三巨头”一起挖的。但不幸的是,罗斯福已经在4月份突然离世,所以宋子文只能通过美国驻苏大使,向新总统杜鲁门询问这句话的解释。

杜鲁门表示,美国政府不会再对雅尔塔协定的条款进行解释,但告知宋子文:据我们理解,“现状”是指从“法律”上而言,外蒙古的宗主权应属于中国。

很明显,美国支持了宋子文对条款的解读。但是,美方同时向宋子文声明:这是非官方解释,仅供你参考,不能在谈判中应用。

又很明显,美国不想掺和,中苏之间的事只能你们自己解决。

讨论僵持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最后的妥协方,是蒋介石。只不过,他提出了四点“交换条件”:外蒙古人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保障东三省领土及主权的完整;苏联不支持中共;苏联不支持新疆的反国民党运动。

第一条,换来的仍只是“面子”,第二、三条,造成了解放战争之初,东北的复杂局面。

简言之,中苏谈判,美国对蒋介石毫无“助力”,国民党全盘“落败”,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

签约前,宋子文辞去了兼任的外交部长,最后签字的是原宣传部部长王世杰

05

重庆

从1945年6月的中苏谈判,到8月的重庆会谈,蒋介石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国民党有美国的支持,现在又出让了利益和苏联谈妥,国共之间的强弱对比愈发明显。有了“两巨头”的“撑腰”,蒋介石更倾向于大胆地实施武力清剿。

另一方面,从开罗到重庆,国民党的“强者梦”也已经醒了,不得不在美苏制定的“游戏规则”下行事。美国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中国问题,前两步都已经完成了,这最后一步,必须迈出去。

电视剧《大决战》

于是,重庆谈判也变成了一个“矛盾体”:发出谈判邀请的是国民党,谈判过程中缺乏诚意的也是国民党。

这种矛盾,促成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取得了政治舆论的主动权。

没有诚意,为什么要主动谈?国民党在重庆谈判中的“自相矛盾”,常被解读为这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谈判为虚,调兵为实。

这样解读没有错,但“缓兵之计”不是蒋介石发起谈判的根本原因,源头还是在雅尔塔会谈确定的美苏利益分配框架。而国民党的自信与矛盾,则源于中苏条约。

只不过,那时的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场三国四方大博弈的最终胜者,是中国共产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