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 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每年全球食物有1/3是被浪费掉的。在德国,联邦政府于2019年出台了《减少食品浪费国家战略》,计划到2030年在零售和消费领域实现食品浪费减半的目标,企业和民众也在积极践行食物“零浪费”理念,各种举措可谓五花八门、创意十足。
通过公益平台转赠食物
2012年,一项名为“食物分享”的民间行动在柏林发起,至今已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多个欧洲国家有超过20万参与者和数千家合作企业以及超过2万名接受过培训的“挽救食物 ”志愿者。该项目在线上设有虚拟的“食品筐”版块,企业和市民都可以通过网站发布剩余食品信息,并以点对点的方式捐赠给有需求的人。柏林每年都会举办“食物分享文化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共享食物、减少浪费的理念。
“食物分享”项目在线下还配有“公平分配”网点,即在公共区域设置公用货架、冰箱等设施,工作人员定期到超市和商店回收剩余食物,放入相应的货架和冰箱,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取用。目前在不同城市共有近400个网点,其中柏林有33个,在“食物分享”项目的网站上可以查到这些线下网点的详细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各网点虽然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运营形式,但是在卫生和安全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公用冰箱一般只接收不含果酱和奶酪的普通面包,以及未经加工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禁止放置容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比如生肉、家禽、鱼类、鸡蛋、奶酪、香肠、汤类、沙拉、三明治、夹馅甜食等,也不允许分享已经吃了一部分的食物。公用冰箱由专人负责监督,所有捐赠食品必须进行登记,冰箱要随时保持清洁,温度恒定在5摄氏度左右,腐败的食品需要及时处理。
德国“救济餐桌”协会则有着更为悠久的传统,它是德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公益组织之一,主要面向需要领取社会救济并持有相应社会福利证明的人群。自1993年以来,该组织从德国各地收集品质完好的剩余食物,其中大多是超市、商店、餐馆未售出的食品,通过免费分发或象征性收取费用的形式,每年将20多万吨原本可能被浪费掉的食品,提供给需要它们的失业家庭或经济困难的人。
买“剩余食品”像拆福袋
为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德国的餐饮和零售行业有着严格的卫生标准和销售时限,以烘焙类食品为例,货架上的面包不能重新放回储藏室保存,含蛋、奶、黄油等成分的新鲜糕点不允许隔天出售。也就是说,这些食品如果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售罄,即使质量很好,也要当作垃圾处理掉,因此浪费现象严重。
现在,德国的很多商家和顾客都在使用一款名为“扔掉太可惜”的手机App。餐厅、面包房、咖啡厅等,在每天打烊前将剩余食品以低价打包出售,顾客通过该程序预订食品,到店内自提。这些剩余食品的价格通常不到原价的一半,包装使用的是环保餐盒和纸袋。商家节省了垃圾处理费用,顾客则可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不错的食品,可谓皆大欢喜。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款程序的忠实用户,她说,很多店铺不会具体罗列纸袋里装的食品,所以每次购物都像是满怀期待和惊喜地拆一只“福袋”。
德国在避免食品浪费方面还有不少好点子。比如,“买头牛”网站每周供应10头牛,顾客需要与其他买家组团购买,只有当一头牛的各部位全部售出后才会被宰杀,牛肉从屠宰场直邮给顾客。慕尼黑一家名为“挑三拣四”的公司专门向农民收购外观、形状和个头不符合超市上架标准的蔬菜水果,顾客可以事先在网上随意选配一筐蔬菜,公司会直接从田间地头将新鲜果蔬运送到顾客门前。据悉,这家公司迄今为止已使上百万公斤“卖相不佳”的食物免遭丢弃。
征集减少食品浪费的创意
根据联邦食品和农业部的调查数据,德国每年都会浪费数百万吨、价值200亿欧元的食品,其中家庭丢弃的食品占到食品浪费总量的近60%,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大约扔掉75公斤食物。究其原因,一是德国家庭喜欢囤货,经常一次性购买过多食品;二是存储方式不当,如果将大量食品直接塞进冰箱,可能会忽略不适合冷藏或保质期较短的食品;三是德国的食品通常标注的是“最佳食用期限”,即使到期也仍然可以正常食用,被扔掉的食物中超过半数是这种情况。为此,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发起了名为“不该扔进垃圾箱”的倡议,公开征集解决食品浪费问题的项目和计划,并对优秀创意进行嘉奖。
此外,德国还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推出“零浪费”烹饪课程,提供用各种剩余食材制作美食的菜谱。柏林“光盘幸福”协会长期开展线上厨房等活动,为参与者介绍如何让果蔬的皮、叶、根、籽等边角料物尽其用。该协会还经营一家同名概念餐厅,员工几乎都是不领薪水的志愿者,菜品原料都来自附近商店捐赠的未售完食材,没有固定菜单和多种选择,每天供应什么菜式全靠当天收集的食材种类而定。“光盘幸福”餐厅开张后很快就积累了人气,很多顾客慕名而来,品尝用朴素食材制作的特殊料理,支持和表达“零浪费”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