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球赛可看的日子:“逃跑”的赞助商、“停工”的运动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叶子,36氪经授权发布。

跑不了的马拉松、听不了的演唱会,看不了的足球赛,这样的日子都会过去的,会过去的,过去的。

2020年7月24日,这本是东京奥运会将要正式揭幕的日子。可如果日本不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东京奥运会将被推迟至今年年底。此前更有外媒推断,5月底前日本疫情得不到控制,不只东京、其他任何地方在2020年都将不举办奥运会。

如果赛事取消,作为主办城市的东京以及奥运会各类赞助商、转播商等合作伙伴都将遭到巨额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日本已为东京奥运会耗资达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4亿元。如果取消,日本旅游业甚至正在复兴的日本经济,或将再次崩塌。

体育无国界,疫情亦无国界。伴随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国际内外诸多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演出都已纷纷停摆,包括意甲联赛、欧冠、欧联均受不同程度冲击,而原计划6月13日揭幕的欧洲杯能否如期举行也成疑问。

作为疫情最早爆发的中国地区,这次疫情对体育行业同样造成巨大冲击。当然,危机中又常常蕴含着新的机遇。

“延期比赛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体育赛事方面,中超、CBA等所有体育赛事暂停举办:原定2月1日复赛的CBA目前处于无限期停赛状态,许多外援都选择去其他联赛谋生;而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跳水世界杯系列比赛,以及东京奥运会部分项目资格预选赛等几乎全部延期或取消。另外,原定2、3月开赛的所有全国性羽毛球赛事、包括中国男排超级联赛在内的一切排球赛事,以及春兰杯、梦百合杯、农心杯、倡棋杯等多项将于近期举办的国际围棋赛事均被延期。

当然,还有50多场城市马拉松也已经全部取消或延期。

官方预计,2020年马拉松产业规模将达1200亿元,如今遭遇疫情,运营公司必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某赛事公司对媒体表示,预计损失将达全年营收50%以上。而疫情过后,下半年一定扎堆办赛又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北京绝大多数场馆正在加紧推进顺利复工,计划编制、系统开发和桌面推演等内部工作。国家体育场鸟巢水立方自1月31日(正月初七)起暂停开放,欢乐冰雪季、参观活动、会议展览等都已取消。

除了体育赛事,根据中国演艺协会统计,1月至3月,国内有20000余场音乐活动被取消或推迟,包括刘德华、杨千嬅、蔡依林、李宗盛、李荣浩、韩红、陈奕迅、陈伟霆等众多明星演唱会。美国歌手艾薇儿也“很遗憾地宣布,由于新冠病毒不断爆发,无法在亚洲进行巡演。”2020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音乐会基本全部取消,国内几乎不再出现大型演出。

一场体育比赛或演唱会,接近3个小时时长,在封闭的场馆内汇集上万名观众,一旦有(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产生传播,后果将无法想象。这也正是目前体育场馆、健身场所以及体育培训机构也都纷纷挂牌停业的无可奈何。

某大型赛事运营公司负责人告诉融中财经,“一场大型赛事举办涉及审批、场馆预定、组织报名等诸多环节,准备周期长达两三个月。如果延期,就意味着前期大量资金要打水漂,后期再举办很大可能要追加成本。所以,国外有些比赛都选择空场比赛,但赛事如常举行,场馆的运营管理成本其实也非常高。相较而言,延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逃跑”的赞助商、“停工”的运动员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赛事延期,最受影响的除了场馆、企业、赞助方,或许最心急的还是运动员。

根据媒体报道,前中超和中甲具体的开赛时间仍未确定,如果中超要等到4月开始,那也意味着很多欧洲和南美“国脚”,从2019年12月开始将有近半年时间踢不上正式比赛。如果中超赛季迟迟无法开始,这些可能有欧洲杯或世预赛任务的国脚外援,状态难以保证,很多外援球员都在观望与纠结是否离开。

在俱乐部方面,很多球队都是依靠广告费与企业冠名来获取收入,如今球赛停牌,没有球票收入,而很多赞助商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又取消冠名,一旦进入恶性循环,中超的很多俱乐部将面临倒闭。尤其很多在本赛季引入强力外援的球队,高薪工资照发,球一场没踢。

在训练方面,各支球队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比如原定2月5日要参加超级杯的申花队,在球队海口冬训期间,就收到超级杯取消的通知。为此全队提前飞赴珀斯,1月底由海口飞回浦东机场,计划2月2日从上海飞往珀斯,提前准备去澳大利亚备战与珀斯的比赛但没想到在出发前一天,2月1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限制中国公民入境。考虑到各国随时会改变政策,申花马上把海外集训地改在迪拜。

再比如中超八冠得主广州恒大,选择暂时停止冬训,放假至2月23日再度集结。中国女足在澳洲延长海外训练,并将在澳与韩国女足进行“主场比赛”;中国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等也都在海外训练;而中国体操队,疫情限制已经使其无缘参加体操世界杯墨尔本站。

虽然国际奥委会官员本周首次提及东京奥运会因疫情被取消或推迟的可能性。不过,中国体育总局一直努力促进运动员在疫情期间保持训练。

抗住打击,转战线上

这次疫情,同样也考验了很多体育产业企业的抗压能力和综合实力。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电竞研究室主任杨越表示,体育产业中,疫情对竞赛表演和户外健身的打击最大。不过,这两个行业在我国体育产业总量中占比不高。

目前,大型连锁健身企业、国有场馆运营企业、职业赛事运营公司以及职业俱乐部,活下来应该问题不大;但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运营领域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原本就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出现一定数量的破产倒闭恐怕很难避免。

资本市场上,多家港股上市体育用品股股价下挫,去年曾遭浑水做空五次股价依然坚挺的安踏因疫情跌至62.65港元/股,创近五个月新低;李宁则从1月17日高点跌至10.5港元/股,跌幅超26%。滔博体育、361度也都不同程度下跌。

娱人制造方面告诉融中财经,“不过,幸运的是,每年一季度本身也是(体育)行业的淡季。”

娱人制造是一家集大型演出、设备租赁、IP授权等项目为一体的文化传媒集团。旗下业务包括大型演出、电视节目、彩色票务、影视制作、艺人经纪、文化基金等多项业务板块。

“所谓经营困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单一化发展’,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无法应对。因此,企业需要保持‘居安思危’,不断改进和完善运营体系和业务分工,环环相扣,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当一个业务板块出现危机,其他业务体系能独立支撑。”

“为了应对相关演出延期和取消,我们从线下24小时客服热线转到线上全天候,随时随地为粉丝大众解决问题。另外,还同步对外发布相关活动演出动态公告,专人与相关部门、机构、媒体、粉丝群实时对接,确保信息同步,快速传达。”

在这场全民抗疫的环境下,很多体育文娱企业纷纷打破常规,开始谋求跨界发展,“转战线上”成为主流选择。

PP体育发布在线健身共享计划,向线上线下健身机构、运动员和商户提供资源,扶持健身直播课程;传统体育服饰企业诸如李宁、安踏等,通过线上渠道刺激消费欲望,弥补消费额的下降;线下体育培训行业,也纷纷开展直播,促进家庭式健身潮流。

健身APP企业Keep数据显示,1月31日,Keep联合每多家品牌推出全网联盟运动直播,累计参与人数超过了5000万,同时在线人数峰值高达16万。值得一提的,Keep还与带货达人李佳琦合作,将15000个瑜伽垫送到李佳琦的直播间,三十多秒就被抢购一空。

不过,光大体育基金范南告诉融中财经,疫情对于体育产业的很多影响都是短期的。

长期来看,经营主体们还是应该要把此次疫情看作一种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因为短期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轻易改变企业原有商业模式。“疫情让大众对于体育不再只是看重一场比赛、赢一个冠军,更多具有参与性的健康类活动会产生更多需求;此外,线下转为线上的需求在增多。虽然疫情正在加速体育产业的更加均衡化发展,但企业不能丧失原本聚焦领域的市场优势、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而活。”

后疫情时代的体育投资

没有冬天不会过去。

疫情确实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危机,但危机总是与机遇相知相伴,短期受挫过后,疫情也将为中国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新契机。

此次疫情期间,很多人都意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由此催化了体育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尤其是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中,直播健身、线上培训等“互联网+体育”模式快速发展,也培育了新的消费习惯。

曜为资本创始合伙人韩大为告诉融中财经记者,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太短,基本上自2014年才刚刚起步。按照官方预计,体育产业总量将于2030年占到GDP比重的4%左右,而今天才仅仅只有1%,这也意味着未来十年将是体育产业投资的黄金时代。

2015年底,韩大为牵头携手姚明等人成立曜为资本体育产业基金,完成了15个有影响力的投资并开始实现退出;2019年,成立新一期体育产业基金达为资本。具体到产业细分赛道,在韩大为看来,体育产业是标准化和全球化的产业,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体育消费、体育健康、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娱乐5大领域将极具投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7年,共有35只体育产业基金成立,基金投资总规模超1370.56亿元。此次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商品零售、体育旅游体育等消费领域或许仍将持续呈现消费力降级的态势,但已经趋于理性的体育产业投资或许会更加谨慎。

在复工复产方面,目前体育企业正在稳步推进,有的省份复工率已经达到75%,不过在一些体育服务业,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复工率均比较低,仅在10%-25%。

“我们认为,赛事集中恢复,对其真正有影响或者更高要求的应是在场馆方面。就目前情况推测,今年下半年开始,很多明星艺人都会出来巡演,那么场地有限,势必会拥挤。场馆方面,要求也就高了许多,消防、安保、明星等级以及主办单位都会从最好最优的方面进行优先考虑。”娱人制造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赛事运营企业来说,即使复工,短时间内应该也没有业务,健身房、体育场馆、体育培训机构也很难有客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