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救援队引导直升机起降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开辟临时起降点、指挥直升机起降、组织转运伤员……胡杨和队员们在地震救援现场脚步匆匆。
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位于震中东南方向的雅安市石棉县受灾严重,境内多条道路中断。王岗坪乡、草科乡等乡镇断路、断网、断电,成为“孤岛”。
危急时刻,橙色救援身影“从天而降”。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服务队(以下简称“飞鹰”救援队)队长胡杨带领队员抵达灾区,和各方力量一起开辟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搭建起了一条条空中救援通道。
9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飞鹰”救援队队长胡杨,他告诉记者,经过7天6夜的紧张救援,“飞鹰”救援队共开辟5个临时起降点,营救转移伤员37人,“在整个过程中有各方力量配合,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9月5日,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队抵达震中上空,图为回传航拍视频画面截图。
首支抵达震中的空中消防救援力量
9月5日,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胡杨和郭习青、任果两名队员接到出动命令后,前往洛带机场乘坐四川驼峰航空贝尔407直升机,飞行计划批准后,直飞泸定方向,并于17时35分经停雅安后抵达震区核心磨西镇上空。
作为首支抵达震中的空中消防救援力量,他们传回了震区一手影像资料为后续救援提供参考。胡杨介绍,抵达震中之前,在飞行途中,队员们就通过测距仪、望远镜等观察地面情况,评估震区整体受灾情况后反馈给指挥部。
胡杨告诉记者,此次出动的3名“飞鹰”救援队队员均参加过支队前期开展的空勤救援相关培训及演练,具备过硬的救援技术能力,与飞行机组默契沟通密切配合,能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项救援任务。
“结合此次石棉地区灾情特点,飞鹰力量重点开展了按照预案遂行出动,并根据实时灾情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完善队员任务分工;队员先期搭乘小型侦察直升机勘测天气、道路情况和侦察山体、地面、河流灾情,传回第一手灾区视频图像信息;小型侦察直升机选择灾区安全地带降落,下放队员详细收集地面受灾情况,统计人员受伤、物资需求等信息等工作。”胡杨介绍。
胡杨和救援人员勘测地面灾情后做地图标识和分析
此外,他们还组织指挥清理开辟出多个可供大型救援直升机起降的野外临时起降点;通过卫星电话和地空电台向指挥部通报地面情况、发出调机指令并引导直升机降落;指挥伤员转运并随直升机照顾危重伤员;组织物资转移工作和精准空投各类物资等。
开辟5条空中救援航线
据了解,受地震影响,石棉县受灾严重,境内多条道路中断。9月5日起,应急管理部南方护林总站会同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调派南方航空护林总站成都站、西昌站5架救援直升机到石棉县参与抗震救灾。
9月6日,胡杨带领队员转战石棉县,“飞鹰”救援队搭乘救援直升机组成联合救援力量对地震灾区开展航空救援工作。
在草科乡,由于道路中断,空中救援通道的开启迫在眉睫。胡杨介绍,在石棉县开展救援工作的多为中大型直升机,而当时草科乡地面环境无法满足中大型直升机的起降条件,救援工作无法开展。
“我们做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知道如何开辟起降点和引导直升机的降落,所以我带着队员搭乘小型直升机抵达草科乡开辟起降点,并对伤员情况进行统计,便于大型直升机抵达进行伤员转运。”胡杨说。
胡杨介绍,他们选择的临时起降点本是一处工地,开辟过程中施工人员、当地村民也加入其中,一个半小时后成功开辟一个可供大型直升机起降的临时起降点,建立起了一条空中救援通道。
胡杨转运被困伤员
空中救援通道打通之后,草科乡14名伤员成功转运。在石棉地区救援期间,胡杨和队员陆续开辟草科乡、王岗坪乡等5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为后续人员运送、物资运输打通了一条坚实的通道。胡杨也说:“在整个过程中有各方力量配合,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7天6夜紧张救援
9月13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区各项安置工作持续推进。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从9月12日18时起,终止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由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灾区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
经过7天6夜的紧张救援,在“9·5”泸定地震石棉地区救援期间,“飞鹰”救援队共搭乘直升机18架次,开辟5个临时起降点,营救转移伤员37人,运送物资3.1吨。
胡杨回忆,在救援过程中,和灾区村民在一起时,他们总会握着自己的手臂和肩膀。他也记得当时有一位老人在乘坐直升机转运时一直握着队友的手,从上直升机到下直升机都始终握着,这似乎给了他们一种安全感。“空中救援力量迅速抵达并开展救援,也能给灾区人民增强信心。”胡杨说。
据了解,“飞鹰”救援队是一支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和地方通航公司合作建立的队伍。从2019年底开始培训,2020年11月9日正式成立。飞机和飞行员由地方通航公司提供。消防队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直升机航空救援能力,主要承担两项任务:空中侦察、传回信息;通过直升机降落或索降等方式,深入较为危险的地带开展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