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虫儿少,上海的孩子“听虫”有门道,上海自博馆发布“听有虫”小程序

8月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2019 年“我的自然百宝箱”启动仪式暨绿螺讲堂特别版在上海

8月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2019年“我的自然百宝箱”启动仪式暨绿螺讲堂特别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馆方发布了 “听有虫”小程序,这是人工智能在“鸣虫声音识别”方面的首次尝试。

“听有虫”小程序。

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受邀为公众带来了题为《闻声识虫话暑秋》的科普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的何祝清老师为观众带来户外鸣虫声音采集的培训。

标本达人教孩子们制作蝴蝶标本。

讲座后还举行了“鸣虫工作坊”。工作坊由专家沙龙、昆虫标本制作、户外活动三个环节组成。

华东师范大学的何祝清老师为观众带来户外鸣虫声音采集的培训。观众在科普达人的指导下开展昆虫标本制作。

当晚,科学家亲自带领公众在大宁灵石公园收集鸣虫声音,学习户外鸣虫采集方法。

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试图绘制“鸣虫声谱数据库”,解决科学家采集鸣声样本的难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在公众与科学研究两者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公民科学”的新形式,鼓励公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采集的数据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并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未来的昆虫鸣声研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