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依次是:唐圣添、陈首先、陈兆芃、王淮、王永锟
编辑 | 易思琳 刘景丰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在深圳举办2021「甲子引力X」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当日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环节,线性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淮、迦智科技CEO 陈首先、思灵机器人创始人CEO 陈兆芃、斯坦德机器人CEO 王永锟就“机器人也有春天”为主题展开对话,珞石机器人CFO兼合伙人唐圣添做对话主持。
以下是圆桌实录:
唐圣添: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本场圆桌的主持人唐圣添,来自珞石机器人。本场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机器人的春天真的来了吗?”。大家都知道,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大家得以看见,近两年机器人热度渐高,行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今天想借着这个机会,跟几位嘉宾一起探讨整个行业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我们一起聊聊,机器人的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在此之前,先请各位嘉宾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聊一聊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最近的进展。
陈首先: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迦智科技的CEO陈首先。迦智科技,目前是业内领先的智能物流移动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基于智能移动机器人面向工业全场景提供了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3C、电子、半导体、面板等行业。团队成员都来自浙江大学,我本人也是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在校期间也曾代表学校多次获得机器人比赛冠军,整体上来说我们团队的资历还是不错的。迦智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见证了我国智能物流机器人行业从最开始的试探摸索到如今的发展,是同整个行业一起成长的企业,见证和深度参与了智能物流机器人从0到1发展的全过程。
陈兆芃:各位下午好,我是思灵机器人的陈兆芃,一直从事航天机器人的工作。思灵机器人的早期团队都是来自航天机器人领域的翘楚,团队创立的愿景是希望将航天机器人的技术能够真正落地,服务各行各业。思灵机器人希望把工厂从现在的自动化变成真正的智能化,希望整个生产能够真正升级。
王淮:大家好,我是线性资本的创始人,也是台上唯一一个不创业的公司。我们不创业,但是投创业公司,聚焦于这块的Venture Capital。来这里,主要是想从资本的角度提供一些关于机器人行业的看法。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只聚焦于机器人行业,更准确的说,核心关注点应该是大数据和AI。我经常会思考机器人影响各产业形态这一过程背后的逻辑——虽然输入的是数据,处理的是AI,目的是形成actionable insides,这种insides可以是软件形式,也可以是硬件形式,但最终要改造物理世界。我原来是学软件、搞算法的,会思考硬件的重要性,后来也重新定义了机器人的概念——机器人,在我看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形,只要基于data、AI的硬件而带有自主决策能力的,处于线性阶段的都可以称之为机器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几年在大幅度加强这块的投资,因为相信很多数据、AI、算法最后的综合,都会通过智能机器人的硬件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
王永锟:大家好,我是王永锟,来自斯坦德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是standard robots(标准机器人)的英译。如果是去年来参加大会,我们也会和迦智科技说的一样,说咱们公司主要提供物流机器人,原来叫第三代AGV或者第四代AGV,现在是资本给我们起的名叫AMR(Automatic Mobile Robot),即智能移动机器人。师兄思灵机器人做的是手,我们做的是腿这些移动部分,这是我们的硬件。如果是去年来,我们也会说自己服务于3C、半导体等各个行业,为工厂提供智能机器人物流服务。但是今年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正慢慢向软件公司转变,因为通过移动机器人切入工业物流之后,会发现物流里面更大的需求是软件的需求。所以我们公司既生产智能物流机器人,也在做自己的工业物流管理软件,通过软件管理相关的物流设备、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通过移动机器人提供物流搬运价值,通过物流管理软件提供工厂生产管理,甚至是跟MES级别系统对等的功能,这是斯坦德机器人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正在从“非standard”走向“standard”,这是一个变化。
唐圣添:欢迎各位莅临现场,我觉得咱们今天这几位嘉宾还是非常有代表性——有做协作机器人的,有做工业物流机器人的,既有AGV厂家,也有投资机构,非常全面。所以我们今天第一个话题想探讨一下机器人行业目前市场上的水温。
机器人资本热度很高,相信在业内的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从去年开始,大量一线核心机构开始关注这个赛道,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投融资案例,比如思灵陈总刚刚完成一轮大融资。虽然资本温度高,但是对于行业场景落地的水温到底如何,是不是同目前资本市场热度相匹配,这是我们今天希望跟大家一起聊的话题。
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总体来说,因为我也代表珞石在推进一些融资工作,也在跟很多机构聊。我的总体判断是,机器人现在已经到了资本市场跟产业市场双爆发的阶段。在我看来,产业市场的爆发有以下要求:首先,在需求端,中国整个大环境以及用工的状态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大量工业类的企业会主动寻求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国产机器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大幅提升。有个特别简单的数据,我们今年到现在为止,一季度的订单量比去年全年的订单量还大,所以我们切实感受到整个前端市场正在爆发。我们觉得真正可以通过产业市场跟资本市场两边的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让国产机器人在未来三五年内真正支撑起我们的中国智造。这是我的观点。
陈首先: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也想从资本和市场两方面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的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对整个机器人,包括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这块的关注异常火爆。这对我们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015年、2016年刚创业,我们不光要说服客户,让他们理解什么叫移动机器人,还要不停说服投资者移动机器人的价值和市场。这到了2020年,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无论是从市场端还是资本端,我们都不再需要解释什么是移动机器人,大家都很清楚它们能够给工业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市场。
同时,也是因为这些年技术、产品、案例的逐渐成熟和闭环,整个市场从前期的培育到了快速起量的阶段,目前可以看到市场需求量在成倍增长。如果说2015年资本对机器人有一波关注,那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二波资本关注的浪潮。其实这个过程比较符合新兴行业在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这说明移动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环境。这是资本市场的情况。
从产业来看,疫情重塑了全球的供应链结构,我国的制造业由原来的以万亿为驱动变成了以国内经济内循环为主要循环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结构。2021年也是我们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业面临向工业制造、数字制造大转型,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一些原本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比较好的行业,加上一些新的国际形势及产业的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的今年芯片的急缺,以及中美贸易对芯片的冲击,包括我们现在提得比较多的碳中和、碳达峰对新能源像光伏、锂电行业的机会等等。这些制造业对移动机器人都有巨大需求。可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行业对产品的教育,我们已经感知到了这些行业对产业带来的巨大机会。这是产业端的情况。
相信随着整个数字化制造的转型,原来的3C电子会逐渐向食品、饮料等各个行业转移。总的来说,从点到面,从单行业到全产业,现在是整个移动机器人市场巨大的爆发点。
陈兆芃:这件事情有两面性,我认为,火爆或水温冷热跟如何定义机器人有关。王总是我们的天使投资人,两年前我们在德国聊什么是机器人,就曾谈到过这个话题。
如果有人问我,市场是否需要机器人?我的答案是市场不需要机器人,市场需要的是智能制造系统,机器人只是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conponent。如果单纯讲机械臂是机器人、AGV是机器人,市场现在的水温是足够的。但是如果对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来说,现在市场的火爆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国产业工人大概是1亿,到现在为止一直在增加,凡是能自动化的地方已经自动化了,但不能自动化的地方还是不能自动化。
我们认为,在这个量级的产业规模里,上亿的工作岗位和上亿的智能制造系统,这样的规模和体量是今天行业资本火爆的原因,但还没有到最高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水温还可以再热一点。这是我们的看法。
王淮:打个比方。用天亮前的不同状态来比喻机器人行业不同阶段的投资,“四点半的凌晨”是我们以前投资机器人时的景象——知道天会亮,但是不知道天什么时候会亮,这时的整个行业处于融资困难,看不到光亮的阶段;“五点半的黎明”是现在机器人行业资本的情况——虽然天还未亮,但曙光就在前方。大家知道,五点半,天并没有完全亮,六点半太阳才正式上岗,八、九点的时候,阳光才会普照。资本通常都是早于产业的完全兑现,这是资本的嗅觉。如果资本想要收获属于自己的、额外的非线性回报,就一定要早于六点半太阳呼之欲出的时刻。
可能有些人会问,机器人投资这件事在美国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点都不新鲜。国内其实也有一批比我们更早投机器人,他们有对未来的vision,却坚持不下去,死在了天亮之前。因为多年以前产业并不为机器人买单。这时机器人创业就很艰难,因为不仅要说服产业,还要说服投资人,太多的工作要做,一旦后期的资本跟不上,公司就会运营维艰。说现在机器人行业资本火热,处于“五点半的黎明”,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经由了很多前人的努力才积攒到今天。这是我对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状况的理解。
简单罗列一下我们对现在机器人市场水温的观点:
第一,产业需求在释放。疫情是绝对的催化剂,很多人你本来要去教育,他们现在开始思考什么事能用机器替代,用机器的决策替代人的决策,用自动化替代人的手动,用线上替代线下等等,一系列的变化非常明显。
第二,愿意付钱,有budget。以前不知道找谁去批,要从很多地方抠点钱。
第三,技术的演进到了今天,现在很多机器人技术是带感知、智能处理和算法的,这跟以前的算法非常不一样,有代际差异。
第四,整体的供应链,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技术,也不会有今天。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原因,积攒到今天变成了“五点半”(天刚刚亮)的状态,今天创业仍然有很大的机会,因为五点半还只是天亮之前懵懂的情况,所以如果有在机器人这方面创业的团队,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接触。
王永锟:王总说得特别好。我们和思灵机器人一样,都是行业里布局机器人最早的公司。提到机器人的市场水温,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从我做机器人开始,就一直感觉很寒冷,没感受过资本的温暖,也没有被资本追捧的感觉。当时刚创业,有两条路径摆在面前,一个是做无人驾驶,一个是做服务机器人。2015年做无人驾驶感觉挑战性很高,那会儿也只有谷歌、百度在做,创业公司寥寥无几,我们觉得自己做不了。于是选择做服务机器人,做出的判断是——不管别的行业是否需要机器人,工业这块起码有真需求,死不掉。但那时想说服资本几乎不可能,所以早期非常困难,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疫情前。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无论从客户还是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才感受到了一点温暖。主要原因是发现工厂开不了工,因为很多工人回不来。之前有投资人讲,推动客户来采购我们这个事情的部门是自动化部门,业绩来源是他们的自动化水平,能自动化的都自动化了,就剩下物流这部分没办法自动化,要靠大量的人去改,把这个替换掉,跟我们谈,决策的时候老板会看投资回报率。但2020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伤痕,必须要换(策略),如果一天不开工,会亏损很多钱,所以必须要上自动化,不用管投资回报率,能自动化就赶紧自动化,让人工尽量减少。
斯坦德刚开始为什么要选择做工业?首先是中国发布了“2025智能制造”计划,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工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斯坦德的命运是和国家高端制造工业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我们服务的企业客户如华为、中兴、富士康、大疆等都在贸易战中被针对,被制裁。但我认为中国的工业企业都有一种刚毅坚卓的精神,在这次贸易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抗压只是暂时的。5G、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都会进一步带动中国工业智能制造的步伐,进一步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中国智能制造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工业机器人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工厂车间和大众视野里。
我没感觉到温暖,也没感觉过热,但希望我可以沸腾起来,最好来一股风,让我们也可以像无人驾驶的企业一样,不需要去讲故事就能让大家理解智能制造的价值。中国企业为什么会被美国打压?中国之前是世界工厂,未来也必然是世界工厂,之前是靠劳动密集型,靠人口红利变成世界工厂,未来将靠着科技的领先变成世界工厂,而我们就是给世界工厂服务的。这是我的逻辑,总之我希望机器人行业能够再热一点。
陈兆芃:我补充一点,永锟师弟所说的,非常能理解,搞工业的都比较苦,说起来都是泪。疫情激发了我们行业的发展,这个我们很认同。中国之前是世界工厂,以后也会是世界工厂,我们的判断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输出的不是产品,而是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怎么输出?要靠自动化和智能化,我们未来输出的不是皮鞋和iPhone,我们会输出生产皮鞋和iPhone的生产线,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如果做机械臂,目前已经是红海了,但是做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我觉得还是巨大的蓝海。
唐圣添:我们作为业内代表来讲,期望是一样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一个目标,希望到2025年中国在制造业这块的工业自动化和国产机器人的占比达到70%-80%,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但客观来说,到2020年这个比例是相反的,可能是进口机器人占70%左右,所以未来四五年,一方面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机会巨大,需要有嗅觉的资本,需要有远见的企业家,包括我们制造业的客户,真正地看到这块的潜力,能够跟我们的机器人厂家一起配合推动这个转变。
在我们的产业圈,以前大家更多有竞争的感觉,但是从去年开始,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慢慢的大家的联合会越来越多,包括很多机械臂厂家或者跟AGV厂家,或者美国说的机器人和MES系统,或者是标准化的产品跟集成商之间也好,这种联合越来越多,请陈总聊聊,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联合的,或者说你怎么看待未来这种关系的发展?
陈兆芃:中午跟王总一起吃饭我们还在聊这个事,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打群架。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一直认为未来的蓝海是智能制造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有非常多产品集合的,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把全部的事情都自己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态的联合不只是趋势,而且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认为,产业的整合以及上下游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思灵机器人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跟上游厂商、零部件厂商、下游合作伙伴及周边生态都有着深度合作,包括跟唐总,虽然我们在某些领域是有竞争的,但我认为未来的合作是远远大于竞争的。刚刚也说了,机器人是什么?我们并不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就长得跟人一样,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替代今天的工人需完成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行业打群架效应还应该更加明显。
第二,行业足够大。海洋足够大,大到能够容纳上百头“巨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认为行业整合以及同仁们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唐圣添:这个不只是不同子方向的配合,即使我们珞石跟思灵之间同样做机械臂,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联盟,我们能够共同推动上游产业链的发展。这一两年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国产零部件的配套起来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促进,光我一家可能也支撑不起整个上游产业链,我们觉得整个产业的联合还是非常广泛的。接下来请问迦智陈总,现在机器人产业和过去的发展相比,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陈首先:因为我是做移动机器人的,所以只能代表智能移动机器人来说说最大的突破。按我的理解,我感受到了两个突破:
一个是核心技术得到了突破——自主自然导航的移动机器人可以在复杂场景下长期鲁棒。因为我是做工业设备的,我们能做到的以及必须要做到的,就是长期无人干预的可靠运行,这才是真正服务工业自动化。作为工业自动化产品的要求,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长期鲁棒的技术在这方面得到了大的突破,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突破。
另一个突破是技术落地形成了闭环,得到了很多行业和工业界的应用和验证,这个突破是需要有时间积累的,让我们积累了很多工业场景下物流应用的knowhow。主要是这两点。
唐圣添:谢谢。实际上整个行业的发展,除了有联盟、技术突破、应用场景落地,当然也离不开我们整个资本的支持。接下来有个直接的问题想问王总,刚刚您有提到行业过去没什么资本,但是这两年有大量的资本涌入,会不会一定程度上触发一些恶性竞争?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资本的涌入是好事还是坏事,怎么平衡这个事情?
王淮:资本的涌入一定有两面性,但在我看来,基本每一个方向、每一个产业的起来,如果得不到这种涌入,永远都起不来。我们有时也参与制造泡沫,泡沫散去之后,就看你能不能喝到下面的啤酒,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看到的只是泡沫,碰到的只是泡沫,那泡沫最后肯定会散掉,好的公司价值跟上了价格,就算在这个阶段价格是远超价值的,但只要不断落地,订单上来,收入上来总是可行的。刚刚王永锟总提到这个领域资本不够火热,但是有些公司一次超募2倍,融了接近2亿美金,这种情况在以往机器人领域很少见,还是蛮夸张的。作为他们的天使投资人,依然觉得这种情况从整体市场来看多少有些不正常。
有个观点不得不提——即使整个产业未来的水温上升,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些好处,但离整个产业的智能化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工业领域仔细去看,把生产流水线用机器自动化,其实很多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了,但是却需要人在中间做衔接。只要一有问题,把这个人去掉,整个生产线就属于半瘫痪的状态。这个情况将来一定要改,如果把这个当作要改造的对象,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比例加在一起,在我们看来有五到十个点。
另外一个领域是自动驾驶。我们也非常熟悉,我们投了威马自动驾驶,蔚来、小鹏和威马加在一起,过去两三年加在一起卖了不足100万台新能源车,但中国每年出来的新车是2000万台,比例是很低的。用同样的逻辑看待工业自动化的机器人和机器化,咱们应该看的是95%-90%还没有被智能化的市场,就是兆芃说的“打群架”。只有咱们一起把那95%的部分给智能化,给整个产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才是真正的赚钱。咱们要一起想办法赚95%的钱,这个钱赚得有意义,也睡得着觉,绝不能说因为融了点钱就开始互相倾轧,最后在5个点的蛋糕当中抢来抢去,这样没意义。我们给很多企业灌输了这个理念。泡沫肯定有,但是要用好泡沫,咱们一起把产业智能化这个事给做了,功德无量。
陈首先:这里补充一下。王总可能从资本的角度来谈这个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创业者做一些思考。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上一轮投资也是超募了2-3倍。一方面资本火爆是因为我们选对了赛道,得到了认可,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另一方面的确我们现在也看到,钱多了,难免会有一些比较激进的竞争,尤其是对于一些后来者或者其他行业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来说。上午一甲也讲到,我们不要拒谈泡沫,资本在某一阶段泡沫稍微过热,从我的角度来说是用资本的空间去换时间,可以更快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许资本利用不是最优的,但时间上是最优的。
但对我们这些创业公司来说,我们拿到了资本,怎么利用这个资本?这个问题可能等到行业发展到3-5年之后,情况会很不一样。接下来比什么?也许A公司会选择低价策略,先要抢占市场份额,B公司采用其他的策略,但我觉得工业场景没办法通过烧钱的方式购买客户,这个跟C端的逻辑完全不一样,也许可以通过简单的价格竞争方式获得你的第一批客户,但是当你的交付验收出现问题时,客户是否会有忠诚度,甚至客户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质疑。在资本涌入的这种场景来说,优秀的公司如何把资本分配研发、生产、工艺、市场开拓以及价格竞争,如何分配和利用?这就取决于拿到同样融资额度的不同团队各自的表现情况。在资本涌入的情况下,能够胜出的还是要看团队综合能力拔尖的企业。当资本热潮退去,这些钱烧过去之后,烧的这些钱里能留下什么,比如能不能沉淀出一些真正的技术壁垒、工艺knowhow、市场品牌或其他东西,这才是资本热潮过后真正可以胜出的核心优势。
唐圣添:作为产业内的企业,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怎么利用资本的泡沫,利用好资金的杠杆,打好群架,把刚才讲到的产业内的,或者是产业间的融合真正落地、做好。
接下来问一下斯坦德的王总,我了解到,斯坦德在和AGV厂商以及其他厂商的配合过程中,怎么去划清相互的界限,怎么整合各自的优势,想听听您在合作过程中有没有相关的经验教训?
王永锟:我先解释一下自己对“打群架”这件事的看法。我们认为中国就需要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去服务中国的智能制造,因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原来是劳动密集型,现在要变成科技密集型,必须要有像西门子这样的千亿市值的公司为他们服务,但能做到这样的公司一定不是单一的公司。
像我跟客户讲我是卖AGV的,客户老板会说我不需要见一家做AGV的厂商,当你跟他们说我是做智能制造的,他才会见你。在谈论过程中,我把智能制造分三块:工艺、物流、系统。我会这么跟他们说,我们通过物流机器人,能够帮助你从现在的工厂变成智能工厂,逐步实现智能制造,这样他就能接受。
当然,我们也不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实现,而是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努力,既要给客户提供方案和复合机器人,也需要找机械臂、视觉、系统的合作厂商一起完成这件事情。现在的状态就是打群架,在座的四位嘉宾也许都属于不同公司,未来很有可能通过并购、合并、合作变成一个团体,会变成一家公司,就和现在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并购一样。这个竞争一定是良性竞争,我不认为是恶性竞争,像国外机械臂领域有四大家族,两家日本的,两家欧洲的,中国未来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智能制造领域也会出现四大家族,是四个服务于不同行业,各有特色的集团公司,而不是单一公司。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合作过程中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比较侧重软件的能力。硬件的缺口其实非常清晰,机械臂的硬件其实就是一根电线(用来供电)、一根网线(用来传输数据),物理界限非常清晰,模糊的是软件接口。斯坦德在慢慢变成一家软件公司,我们在提供一个软件平台,希望大家对接我们的时候,能对接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容易,前期靠着做大量非标项目,跟各个厂家合作,所以我们积累了这样的前期优势,就能够把这个平台渐渐变成一个标准化的平台,可能机器人标准化是很漫长的路,但一个软件和平台能标准化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在单一行业比如我们做了3C行业,我们希望把3C行业的平台尽可能标准化和平台化,慢慢从一个行业跨到另外一个行业,从一款机器人跨到整个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正在走的路。
这也是一个机器人公司逐渐走向标准的必经之路,这条寸草不生的非标道路,大家都得走,才能变成标准化的公司。就像机械臂,标准是如何定出来的。臂展是如何出来的,为何是10cm、20cm。这些都是在服务了大量的行业之后逐渐沉淀出来的。这是必然要走的路。我们正在路途之中,虽然不一定能走到终点,但是终点一定有我们的影子。比如说,我们是柔性物流的服务商,智能制造的行业细分下一定有柔性物流的一席之地。可能是其中一家伟大的公司,也可能是伟大公司的一部分。这是我的观点。
唐圣添: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未来肯定会有若干家千亿以上市值的机器人公司,肯定是必由之路,刚才王总讲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机器人发展的两个必须要克服的障碍,一是工业客户的需求是全案的需求,不是为了要买AGV,也不是为了要买机械臂,是为了要解决生产自动化的问题,所以你跟我说卖机械臂,我也不接受,卖AGV我也不接受,反过来你要给他们讲,我如何帮助你实现产线的自动化,如何帮你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这是他们跟你聊的前提,基于他客户的全案需求,跟目前产业内大家相对更细分的专业或产品来讲,本身就是一个冲突,这确实是一个冲突,这个障碍是必须通过产业内的协同配合,甚至以后的并购和整合来实现的。
第二,还有一个障碍,我们需要打造出一些更标准化的产品。现在很大的障碍,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迁移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甚至同行业内不同客户需求都有非常大的差异,面临非常大的非标压力,这也是刚刚讲的,通过行业内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平台化产品的整合,真正实现产业内一些接口的开放和融合,有一些更初级或更巨大的平台型产品的诞生,这个我相信才是未来机器人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时间关系,现在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想请几位嘉宾每个人展望一下未来一到三年大家觉得最可能出现的,或者觉得最期待的机器人行业这个方向上的变化。
陈首先:未来三年作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目前的领先者,我最期待出现的是真正在工业全场景下,所有的环节和物流实现全无人化,一方面这是我非常期待的事情,是我做这个事的意义。我也觉得自己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做到这一点。
王淮:我期待在未来两三年,还有更多的资本、更多优秀的创业者,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创业者,都能聚焦在产业智能化这个方向上,有更多的产业会拥抱自己的升级,并愿意为此买单,这样才能从中国制(智)造到达中国创造。我们很多创新的东西,以及更加有高附加值的东西,能够在中国生产和创新能力当中所体现,希望有生之年我们能看到这些事,我们作为投资人能够助力这个更新换代,相信不仅仅是赚这个钱,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感来说,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王永锟:我对行业说两个判断。
第一,我认为会有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服务海外的国家,像日本、美国、欧洲这些先进制造的企业,会有中国的供应商给他们提供服务。
第二,关于行业发展。我们之前想等着5G时代的到来,还没有真正到来,我希望它能早日到来。电动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带动我们这波做智能制造的企业做起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也期待着电动汽车行业早日出现像富士康、华为、以及OPPO、VIVO这种大量品牌蓬勃发展的时代,让我们好好服务他们,让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成为世界最牛的电动汽车行业。希望中国的3C、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能够带我们腾飞。
唐圣添: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归结为一句话,其实也是我们今天这个圆桌的主题,我们不仅期待机器人的春天赶紧到来,我们更期待火热的夏天也早点到来。本次圆桌到此为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