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呼兰河传丨她和袁隆平有个约定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三山环绕、九河汇流、七河开源,从空中俯瞰庆安,呼兰河在这里勾勒出一幅幅旖旎缱绻的农田版画。

在庆安,这些年不少人都知道,李敏和袁隆平在合作水稻育种。

可有人问她关于这方面的事儿,她却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绕着圈往别的话上引。

有媒体听说了这件事,要找她采访,她躲得远远的,让人找不到她。

别人搞不清楚为啥,都说李敏不好接触,有点怪。

结识袁隆平

每天清早,李敏都在她的源升河集团转转。

院里最高的四层楼是她的酒厂大楼,黑土地的米、呼兰河的水,在这里酿成了大米酒。这大米酒让李敏在庆安发家致富成了名人。

12年前,李敏带着这大米酒,参加在长沙召开的一个农副特产品博览会,会上李敏一瞅,活动“名誉主席”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袁隆平。

趁着介绍展品的间隙,李敏赶紧挤上去打招呼,跟袁隆平搭上了话。

能跟袁隆平说上话,这在庆安县城可是件大事儿。转年4月,好几个县领导带着李敏组团去长沙拜访袁隆平。

见面时,李敏把搜肠刮肚准备的“好话”说了个遍,寒地黑土、呼兰河水、稻农能干、民风纯朴,没有一样不好的,而且庆安这边地多,大家就差种上好水稻丰收挣钱了。

袁隆平听完,意味深长地说“农民手里有这么多地,种优质水稻就能发家致富喽!”那就派几个人看看去。

很快,袁隆平的人到了,城里城外忙活了几天,大大小小的检测做了个遍,各方面条件还真行。

袁隆平拍板,就跟你李敏合作了!

大功告成了,李敏却有点懵。一方面是自己压根不懂水稻育种,另一方面心里不停犯嘀咕,人家袁隆平凭啥选择跟咱合作?

思来想去,她觉得是带着农民增收致富的真心话,打动了袁隆平。

李敏时刻想起这句话,觉得这是个约定。

为了这个约定,李敏埋头育种,躲开媒体,躲开聚光灯,一干就是十多年。她用超过十年的默默耕耘,履行与袁隆平之间的约定,一定要培育出适合这一方水土的优质水稻良种,再摸索出一套优良种植方法,带动农民致富。

最近这两年,李敏在庆安抛头露面的时候渐渐开始多了。

大家忍不住又问她,合作搞得咋样啦?

李敏底气十足:成果快见亮了,有啥问题随便问吧!

“院士站”

今年59岁的李敏,做起事儿来眼明手快,看见自己公司花园里有杂草,或者看见树叶枯了,她立马去收拾,比园丁还勤快。

李敏的公司,酿酒、售米和育种,业务上分好几块,但都集中在一个大院里。

集团的院内有个豪华二层小楼,欧式风格,室内地面和墙边铺着浅色瓷砖。这就是李敏给袁隆平团队准备的“院士站”。偏居塞北县城,她要给专家们最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留在这里。

现在住在这里的是袁隆平派来的专家——68岁的尹华良。

良种繁育,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朝夕相伴,李敏知道科学家们付出的有多少。

每年3月,尹华良带着种子来庆安,10月再带着稻子回长沙,一个星期后,紧接着就去三亚种稻。

还有袁隆平身边的专家裴又良,更是把一天时间掰碎了用。

裴又良每次来庆安,都是贪黑坐飞机,到哈尔滨是半夜1点,李敏派车把他接到庆安是凌晨3点,他只睡了一会儿,早上5点就起来工作,当天返回长沙。

试验田

袁隆平太忙,来不了庆安,李敏就每年找机会去看袁隆平,拜个年说说话,说说育种的进展,也听听袁老给她的建议。每次,李敏都是报喜不报忧。

她把自家酒厂赚的几千万元全部投入到水稻育种中。

无数次往返于袁隆平的研究所与庆安之间,袁隆平有啥新想法,李敏回到庆安就赶紧照着做。

一下田,李敏不自觉地笑逐颜开,好像忘了所有的烦心事。

外行人不理解就问她,你这天天花这么长时间蹲稻田里到底看什么呢?

“看变化呀。单看一株变化是不大,但我园子里品种多呀,在成百上千个‘七高八低’的水稻中筛选品种,门道可就大了,这叫‘选宝’。”

李敏在实验田里一呆就是一天,和尹华良俩人看看稻穗,比比稻株,有着说不完的话。

李敏有两块试验田,县城里的是小园,种的是重点品种,15公里外还有个大园,路程虽不远,道并不好走。要经过一串崎岖的乡间路并跨过一条铁道。过去她七八天才来一次,最近她明显来的勤了。

9月初,这里有一场“大集”,邀请建三江、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种植户来一起参观。今年新品种的推广就靠这场“大集”打头阵了。大集上的“明星品种”是庆源2号水稻,已经进入到最后的生产试验阶段,有望明年正式进入种子市场。

这两年,李敏的种子先推荐给周边农民试种,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成了村里的产量“状元”,每垧地平均能增收5000元。

有个叫绍袁富的“状元”,还特意宰了一头大肥猪,请李敏和专家们吃“杀猪菜”。

农民高兴,李敏也高兴,实现她和袁隆平的约定,终于见到影儿了。

这不,李敏刚撂下一个电话,公司副总就来到她身边“报喜”:齐齐哈尔的老阮说咱们的种子在盐碱地长势不错。一会儿我给他回电话问问详细情况。

李敏:“还等啥一会儿,我这就给他打。”

“喂,老阮,你说的盐碱地上是啥情况……好!……那就这样,轻度、中度、重度,选三块盐碱地都试种上!”

李敏,已经从一名优秀的女企业家,成功变身为往返于田间地头的育种行家。

城外的呼兰河,

依旧平静地流淌着,

它目睹着这里人们

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劳作,

也见证着李敏

把一个新的梦想变成现实。

文/记者:那可

摄/记者:邵国良 郭俊峰

编辑:孙溶

责编:邓伟

审核:李国玉

统筹:张瑜

监制:刘中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