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5日,联合国确定的第25个国际家庭日。
在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作出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milies)。设立“国际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
而在今天,当我们说起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得不提到当下大热的一个词——“原生家庭”。
什么是原生家庭?
一般来说,人这一生要经历两个家庭阶段。一个是我们出生和长大的家庭,有爸爸妈妈,或许还有兄弟姐妹;另外一个家庭是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庭。前者这个家庭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关于原生家庭,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管你多想挣扎,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子。
这种感觉,大概类似知乎网友@清河 所说的那样:
“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深深地无奈与悲哀。”
我们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亚马逊网站等媒体评选出的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里有一段关于家庭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那些影响早已深入骨髓,就像这则泰国公益短片:
面对孩子“可以种豆芽吗?”的请求,妈妈一句我们试试,不但让女儿成功种出来豆芽,更实现了她的梦想。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不管我们想不想承认,基因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生活态度,到最后可能就影响了整个人生。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理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方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心理经验。
夫妻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非常大,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和“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分别占33%和31%。
这个高比例数字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相互诋毁、对彼此有敌意,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恐惧等不良情绪,造成之后的人际交往障碍,很难再相信别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父母给予的爱和陪伴。
在最近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中,小男孩扎因控告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扎因生活在贫民窟里,白天给便利店打工、送煤气、搬货,赚钱养活家人,晚上和弟弟妹妹一起挤在狭小的空间中休息……父母对他缺少基本的关爱,他却要承担太多的压力。
孩子对父母有依赖心理,他们想拥有的爱远远比家长想象的要多,而这种感觉会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里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在心底积累的怨念越来越多得不到发泄,最终会控制不住自己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当然,爱和陪伴也要讲究适度。父母千万不能将孩子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绑在一起,彻底没收他们作为独立人的自由。
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原生家庭?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与好坏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没有必然的联系。物质生活固然是基础,但不必超过家庭承受的范围去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在尽可能满足孩子物质消费的同时,多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1.让孩子看到三观正的父母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思考、认识世界的途径。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心里,并且悄悄学会,所以孩子一定要做好榜样,凡事三思而后行。
2.尊重和信任每个家庭成员
不管是夫妻之间和家长与孩子间,彼此都是平等关系,相互信任尊重,这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必备要素。
3.有自我完善的意识
每个父母都是人生第一次做父母,每个孩子也是人生第一次做孩子,并非十全十美。父母不能强迫孩子成为完美的人,孩子也不能要求父母事事为自己买单。彼此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蜕变。
若父母真的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也不要感到内疚。
在这第25个国际家庭日,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原生家庭,希望每个家庭都平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