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涅槃之路:唐山大地震42周年祭
长城网7月28日讯(记者 耿佳 刘潇 路钦淋 邢丁)每年七月,“盛夏”和“炎热”都是此时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标签,但在中国河北唐山,也只有在这个地方,七月的标签却是“抗震”和“重生”。
42年前的今天,一串唐山人不会忘记的数字: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一场毁灭性的地震降临唐山:震级7.8,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爆炸。23秒内,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百年唐山被夷为平地,瞬时房倒屋塌,尸横遍地。
唐山大地震后景象。资料图片
【记忆,不会散去】
曾亲历唐山大地震救援的钱钢,在其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写道:“我仿佛第一次从灾难的角度观察我的民族、我的同胞、我的星球。如此惊人的灾变,如此惨重的浩劫,如此巨大的死亡和悲伤,我已经不能用正常的规范来进行思维……这就是我的唐山。”钱刚历时十年追踪访谈,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人民在地震突发时的种种状态。一提起书中的描述,经历过这场地震的人,心中都会立刻浮现那永远难忘的记忆。
钱刚著《唐山大地震》。资料图片
“我73年退伍,74年结婚,75年有了孩子,76年就地震了。”现居住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邓亚萍微笑着用一句话讲完了自己的上半生。今年已经70岁的她在那场大地震中受伤,下肢高位截瘫,可她总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起码孩子好好的,自己也活了下来。“那时候孩子还没断奶,等救出来的时候孩子没伤着,我就只是个还留口气儿的人了,唯一记得孩子还在扑向我要吃奶,然后脑子就一片空白了,现在想想那个画面心里还是别扭。”当过兵的邓亚萍总是用“女汉子”形容自己,说到这里,眼眶还是湿了。她说,不想回忆那年的地震,但一提起来,终究还是忘不了。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邓亚萍与自己的代步工具。视频截图
【悲痛中,找寻幸福】
刚刚在北京参加完星光大道录制的杨玉芳,今年68岁,也是因唐山大地震截瘫的3817名幸存者之一,酷爱创作和演唱的他,是唐山有名的“残疾诗人”,老伴高志宏同为截瘫伤员。命运注定了他们终生与轮椅为伍,但伤痛也将本无联系的他们牵到了一起。他们相爱结婚,用诗歌鼓励对方走出了阴霾。“情早已心心相印,爱早已水乳交融,真正的爱尽在不言中……爱在这里,爱在心中……”在一间15平米的老屋里,老两口用创作和歌唱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现在看到的唐山,真的和以前不一样,重新崛起的这个城市太美了!”高志宏看着窗外有感而发,“要不然怎么总书记夸咱们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呢!这不是浪得虚名,唐山人确实是够坚强的!”杨玉芳自豪的说。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杨玉芳、高志宏的晚年生活。记者 路钦淋 摄
【不忘历史,展望未来】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几处坐落在市中心的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点显得格外刺眼,每年的7月下旬,来自海内外的祭奠者都会在这些地方驻足,缅怀故人,追忆在那场灾难中离去的亲人。在地震遗址公园中,连起来有500米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墙高7.28米,距离水池19.76米,用尺寸和数字讲述了生与死的距离。黑色墙体上,密密麻麻的用金色字体镌刻着遇难者姓名。墙下,摆满了寄托思念的信条和鲜花。烈日下,一对老年夫妇正牵着两个外孙的手搜索着墙上的名字,他们不远千里从上海赶来,看望当年地震中逝去的家人。“外孙和外孙女已经慢慢懂事了,我们这次特意一家人一起回来,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继承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作为唐山人不能忘了这段历史,不能忘了使命。”承载了哀思的纪念墙,将生者的心头牵挂和对幸福生活的见证传递到了时空那头,思念和记忆,有了家。
老人带着子孙前来祭奠地震遇难者。记者 耿佳 摄
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者 耿佳 摄
【唐山精神,唐山速度】
大地震将昔日的繁华城市彻底摧毁,而坚强的唐山人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了一座宜居新城。在这座经历过人间悲剧的城市里,有一种精神叫唐山精神,那是唐山人民用生命、鲜血和汗水浇铸出的抗震精神,是唐山人在悲痛中毅然崛起,再度复生,铸造出来的人间奇迹。据《唐山市志》记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震后的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到1986年,唐山市重建任务基本完成,1990年,唐山市成为中国首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2016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曾深情的说:“唐山大地震是毁灭生命的灾难,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浴火重生:有伤残者的奋斗毅力,有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42年过去了,在经济发展几乎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唐山现在的发展速度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它又一次成为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
现代唐山的繁华夜景。记者 刘潇 摄
【希望,变化,一直在】
42年,一座城市因灾难变为废墟,又因坚强重获新生。唐山并没有因为那场毁灭性地震而消失,而是更加响亮的活着,更有力量的与时代共呼吸。人们从一座废墟城市的涅槃,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有力指挥下书写的奇迹。“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纪念碑上刻写着我们的家国记忆,刻写着一代又一代唐山人的责任和担当。阳光可带去思念,清风可捎去安康,让逝去的人在天上放心吧,新时代的唐山已经旧貌换新颜,新时代的唐山人还依然坚守着不灭的唐山精神。希望和变化一直在,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在每一个不断前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