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原谅李阳:原谅的是感情,而不是家暴

近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前妻kim在微博上发表长文称,决定原谅曾对自己实施过家暴行为的李阳,并晒出了全家福照片。在反家暴情绪如此高涨的当下,这条“疑似复婚”的微博迅速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评论区多数留言对Kim的行为表示不解,其中不乏对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指责与批评。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前妻kim在微博上发表长文称,决定原谅曾对自己实施过家暴行为的李阳,并晒出了全家福照片。在反家暴情绪如此高涨的当下,这条“疑似复婚”的微博迅速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评论区多数留言对Kim的行为表示不解,其中不乏对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指责与批评。

然而,在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后,笔者认为,Kim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对家暴这一行为的容忍与放任,而是在考虑家庭等因素后,对这段感情本身做出的谅解与宽容。我们应该批判家暴,但不应该嘲讽、指责当事人出于纯粹的感情而做出的“原谅”选择。正如Kim在微博开篇就说道的那样:“我将永远爱我的丈夫。家暴是错误且不可容忍的。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事实,尽管看起来它们互相矛盾。”

我们为什么会不理解Kim的原谅?因为李阳的家暴行为看起来的确罪无可赦。2011年,Kim首次在网络上晒出自己鼻青脸肿、耳朵流血的照片,“疯狂英语”创始人在家中同样“疯狂”的事实由此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之后Kim经过四次庭审,最终与李阳离婚。但在此之后,李阳仍在公共场合对前妻“恶语相向”,甚至发表过“幸好我能忍,如果在美国我就一枪把她崩了”的偏激言论。公众由此将李阳与“不知悔改的家暴男”画上了等号。无数受害者的血腥伤痕告诉我们,对家人挥拳头这一行为是令人发指、应该被严惩不贷的。然而,这一切看似“不可原谅”的事实,能否构成我们指责受害者“滥发慈悲”的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

感情与家暴不同,我们往往无法用一种泾渭分明的态度去对待一段感情。Kim在声明中明确提到,原谅李阳,不等于要原谅家暴、容忍家暴;她的谅解行为,也仅仅是针对与李阳的感情本身做出的。“爱并不是一个能随意开关的水池。感情关系并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快餐。扇在脸上的第一个耳光,并不会自动解除你心中的爱意。”感情本身是一个掺杂了太多复杂因素的事情,它既蕴含着美好的“推力”,也包含着痛苦的“阻力”。作为感性动物的人很难轻易地衡量其中的悲喜因素,而草率地将一段感情定性为恶或是判处死刑。我们常会问那些经年累月遭受家暴的受害者们:你们为什么不在第一次遭遇暴力的时候就选择离开?我认为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那些受害者的感受。有了曾经的感情加持,她们听信了那些事后的道歉与忏悔,相信了曾经付出过感情的浪子可以回头。这种基于感情本身的谅解,我认为是情有可原的。因此,站在旁观者视角上的我们,与其嘲讽受害者“无知”“愚蠢”“斯德哥尔摩”,不如允许她们表达出那份好容易放下心结、鼓起勇气的宽容。如果这是她们冷静分析、深思熟虑后选择的善意,我们不应冷嘲热讽,而是应该选择理解与尊重。

当然,谅解一段感情,并不等同于谅解家暴这一行为本身。由于担忧当时的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从而想要从根源上杜绝受害者与施暴者发生接触的可能——网友们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尤其是在当前,“沱沱的风魔教”、蒋劲夫等“家暴男”横行的现状下,我们有理由毫不动摇地,通过法律和舆论武器,将一切家暴行为打入地狱。只是在进行批判时,我们应该找准目标,少一些对于受害者的苛刻指责——家暴才是毋庸置疑应该被批判的对象。Kim选择宽容的谅解是纯粹基于感情的考量,对此,我们应该表示尊重和理解,也期待着她会获得一个值得这份宽容的明亮未来。

文/袁跃(中国人民大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