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段话,是他讲自己人格的成长历程,那么孟子下面这段话就是讲伟大的人格都是在逆境中养成的。
山东邹城孟庙
在《孟子·告子(下)》中,作者先列举大舜、管仲等5位历史名人,他们都经历过在底层贫贱、劳苦、饥寒、困顿、挫折、错误和失败中的锤炼,养成了伟大的人格,然后才肩负起历史的重担。然后他归纳总结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设计的儒家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人,一生光明磊落,举凡行事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民族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做到“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更令人惊叹的是,孟子还要求大丈夫仍要保守儿童般纯真的内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何等高明的见解!
如何养成大丈夫人格呢?孟子提出他著名的“养气说”。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正气”,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更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培养呢?孟子说,正义之气不会从天而降钻进你的身体,全凭你自己后天多行义举,多做善事,日积月累,然后体内升出一身正气。恰如孔子言“我欲仁,斯仁至也”。
孟庙——“亚圣庙”石坊
将孟子养气说和大丈夫人格体现得最完美的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抵抗蒙元入侵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被俘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在现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相传他在院内种了一棵指向南方的国槐,将自己的诗集题名《指南录》,内中有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援引孟子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作五言长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接下来,他又排比歌颂十几位忠肝义胆的文臣武将。文天祥还写下《过零丁洋》七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不朽的名句。这些文字都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光辉火焰,永远召唤后人继承和发扬。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作者闵家胤),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