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将医疗领域作为智能化转型应用的六大重点垂类行业之一,沪上各大医院纷纷与合作伙伴携手推出,或是接入专业化的医疗大模型。
记者实地探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受到一场效率变革正飞速席卷而来。
AI助手生成电子病历
一边问诊,一边手写,结束后再把病历打进电脑,是不少医生工作的常态。有了AI助手,中山医院呼吸科医生石林可以更加专心地和病人交流,说话间,一套完整规范的电子病历就会自动生成,他只要核对、把关就好。
石林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收一个病人的话大约要20到30分钟,比如说高血压病史,中间做过什么检查,我要全部敲进电脑。现在基本只需要5分钟左右,问好过后自动生成,我再进行核对,速度提高了75%,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和病人做其他的交流。”
不仅明显节约时间,很多时候AI助手还能帮助医生打开思路。
石林说,这是由中山医院和联影智能共同研发的“uAI有爱小山-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助手”,用百亿级参数多模态医学语料训练基础模型,并且“喂”入中山医院数以万计的真实病历,罕见的疑难杂症“它”可以“过目不忘”。
“对于有些少见疾病,AI也在鉴别诊断给我们列出来。它是基于大数据,我们是基于临床的经验,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些额外的提示。”石林说道。
如今,踏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仿佛置身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医院,AI的“神奇身影”无处不在。
病区里,机器人忙碌穿梭,如同忠诚的卫士运送药品器械,或是执行消杀任务;来到影像诊断科室,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就像医生的一双火眼金睛,在瞬息之间精准标注疑似病灶,为医生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问不倒的AI数字人
AI让医生省心,也让患者暖心。在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护士站,有一位笑意盈盈的数字人,随时待命回答患者各种疑问。
数字医健助手的“大脑”里装着各种临床护理和通用医疗知识,经过持续学习升级,越来越难被“问倒”。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记性不好,问护士一次记不住,有了数字人,可以随时回答。
胃肠外科副主任护师闫亚敏说:“相似问大概列了有4000多条,基本包括了所有患者日常关心的一些问题,现的精准度可以达到80%。”
直击痛点,AI成破局关键
这些AI应用都是瞄准多年来医疗领域的痛点精准发力。中山医院信息与智能发展部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张纪阳说,长久以来,流程性、机械化的工作消耗医生大量精力,人工智能正成为破局关键。
“人工智能目前能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三甲医院里人力资源不足。我们的医生医、教、研、管都得参与。曾有人统计过,医生45%的时间是用来写病历的。医生主要的时间应该给患者看病,但是病历必须得写,不然医院的规范化、医疗质量安全怎么保证?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点,大模型能解决这些问题。”张纪阳告诉记者。
全球领先的突破性技术
在这场效率变革背后,2017年在徐汇扎根的联影智能是重要的推动者,目前已推出100多款医疗AI产品,深度融入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等各个领域。
PET/CT阅片是业界公认的难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生,也需要1个小时左右。联影智能率先研发出PET/CT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只要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报告。
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说:“很多肿瘤患者他要做全身的扫描。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影像的专有模型进行病灶的检出,再通过现在文本的大模型来去描述这些病灶,自动生成相关的核医学报告。这项技术在全球都是比较领先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三维图像的自动报告。”
AI赋能基层医疗
这些全球前沿的AI技术,正在加快向一线下沉。
联影智能和徐汇医院共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区域影像示范中心,对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影像进行AI质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高耀宗说:“我们有个中心化的AI处理,拍完片的时候,AI会自动去查看影片,哪里不合格。在质控系统落地之前,徐汇区的一些基层医院有一部分不合格的片的比例,但是用了半年以后不合格片的比例大幅度降低。”
从助力医生诊疗,到关怀患者,再到推动医疗均衡,上海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的探索让科技之光温暖生命,也为民生福祉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