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永辉超市的实控人?

作者:沈追

谁才是永辉超市的实控人?

10月11日,永辉超市在四川首个“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的门店迎来重新开业。而围绕着谁才是永辉超市真正实控人的讨论一直在持续。

9月23日晚,名创优品控制的骏才国际以29.4%的股份占比,成为永辉的第一大股东。对永辉来说,这是继接受胖东来帮扶之后,公司又一次重大的事件。

从股权结构上说,名创优品完全有做实控人的资格,但随后名创优品表态,“名创优品不会控制董事会,不会成为实控人,未来也不会并表”,这说明永辉还将延续当前的治理结构。

在当晚的入股说明会上,名创优品认为永辉目前处于价值洼地,创始人叶国富也表示,“我认为中国的资产还有非常大的投资机会”,随后几天,永辉股价伴随中国股市一波流,也是连续上涨,叶国富以62.7亿成为永辉超市大股东,从2.35元/股到节前3.63元/股,短短几天账面财富增加30多亿,10月8日一度冲到3.99元/股。

股价的波动是一方面,但最核心的,还是企业的底层逻辑,还有未来的长期运营。

谁是永辉的实控人?

对企业来说,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发展和绩效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回顾永辉的发展历程,企业的实控人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14年8月之前,张轩松或张氏兄弟为永辉的实际控制人

彼时,两人股份接近40%,一致行动人,妥妥的第一大股东、实控人。

直到2014年8月,永辉通过定向增发,牛奶公司入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2)2018年12月30日前,张氏兄弟类似实际控制人

张氏兄弟虽然分别为第二及第三大股东,并在不断的降低股份占比,但由于是一致行动人,合计最低股份占比也有22.47%,第一大股东牛奶国际在董事会拥有2个席位,但仅作为财务投资者且并未干预永辉的实际经营,所以,张氏兄弟可以视为永辉的实际控制人。

(3)2019年至今,永辉无实际控制人。

2018年12月30日,张氏兄弟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永辉算是正式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的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

本次永辉第一大股东易主后,名创优品同样不追求做永辉的实控人,所以从治理模式上,永辉将延续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可以明确的是:

(1)张轩松不是永辉的实际控制人

从2019年到当前,张轩松在永辉的股份占比从14.7%变为8.72%,逐年在降低。到本次第一大股东易主,张轩松股权比例未发生任何变化。

(2)名创优品不做实际控制人

按照名创优品CFO张靖京的说法,该笔交易对价62.7亿元,预计会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名创优品不会控制董事会,不会成为实控人,未来也不会并表。这一表态,也为永辉的中长期控制模式,定下了基调。

虽然前两大股东都不是实控人,但本次股份转手,事实上更加强化了永辉践行胖东来模式的决策效率,是一种皆有美好的序曲。

如何理解永辉的治理机制?

就一般企业治理来说,没有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带来包括战略方向不清晰、决策困难、股东利益冲突、管理层压力、治理结构复杂、融资难度增加及抵御恶意收购能力弱等问题,企业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代理成本高。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实际控制人,公司的经营决策将更加依赖于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集体决策,这有助于防止个别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但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无实控人的公司也并不一定会陷入无人掌舵的乱局。在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可以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功能强化,所有的董事会议案、股东大会提案都需要大多数表决权的同意才能获得通过。这样虽无实际控制人,但公司也能做到稳健经营,从这方面来说,“无主”公司的决议更加符合和更能够体现全体股东的利益,发挥了良性作用,真正实现了公众化,所以,大股东、实控人并不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的必要或者充分条件,但前提是无实际控制人企业的管理团队足够“靠谱”。

胖东来帮扶之前,从机制形式上,作为上市公司,永辉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治理体制。

(1)从组织来看,永辉一直在推动治理机制改革

成立初期的永辉,家族特征明显,但正是这种力量,支撑了永辉的生鲜特色及快速的跨区发展;同时,永辉的变革一直在持续进行。永辉尝试的“合伙人制度”、战区制等措施,在彼时是极大的创新。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派系及裙带关系问题坊间也流传甚广,永辉也一直在用坚定的魄力推动改革。2021年9月,接替李国任CEO的李松峰推动了永辉全国架构大调整:撤销原有七大战区,实行总部平台直管、省区总经理负责的新型组织架构;在分工方面划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三大板块。改革的目的也非常明显,一是总部权力回收,中央集权;二是门店管理扁平化,提升效率。

彼时,永辉确定了自己的十年规划:一方面是用务实稳健的节奏做强生鲜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另一方面是坚定全渠道到店和到家业务融合;在重视消费者、数字化作为驱动力的方针下,将永辉打造成一个平台型的全渠道零售商。

在全面向胖东来学习之前,永辉团队在持续按照这个方向推动。在2021-2023年的财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永辉把全渠道转型和数字化都放在优先位置,在企业治理方面,人才与组织发展动作也颇多。

透析公告中表述的关键词,我们会发现,措施的背后往往代表着问题(比如2021年绩效词典制定,背后折射出各区域绩效考核标准不一等问题),据此,我们能感受到一个跨区域的、庞大的、多层级的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治理应对。

(2)从发展历程看,永辉一直有创新与改变的特质

相对许多内资超市师从家乐福、沃尔玛,永辉成立之后就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特别是在生鲜解决方案上。永辉很早的就开始了生鲜自有品牌的运作,渠道和供应链成为强项,生鲜“买手”和“卖手”文化成为特色;新零售阶段,O2O、小业态、全渠道、前置仓等各种时代主题,永辉都在不断尝试创新。

虽然我们回头反思,觉得新零售有各种问题,但时局之中,创新与突破,至少从意愿和作为上讲,创新的企业都是可敬的。

与所有的时代零售一样,永辉也在不断追求规模、追求发展、追求变革、追求创新,所以,存量时代到来的时候,也同样出现了企业规模与运营质量的矛盾,店均业绩呈下降趋势(不考虑新店影响)。

2021-2023连续三年的亏损说明,彼时的永辉,也并未表现出超越时代的硬核能力。

2023年,中国超市上市公司整体状态同样并不乐观,永辉算是大势中的一员。

美好商业的巨大能量

在5月31日导入胖东来的文化之后,接受过帮扶调改的永辉门店,一下子改换了天地。永辉郑州信万广场店首日业绩188万,是调改前的14倍,日均客流量是调改前5.3倍;福州公园道店首日营业额110万,日均营业额6倍,客流量6.5倍;西安中贸广场店店客流和营业额也均明显增长。

为什么胖东来帮扶一下,企业就这么厉害了?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问题。

提高员工收入、调整动线、升级商品、增加服务项目等都是成功要素,但如果再拎一个词,我们认为是格局。

过去,员工考核、卖场升级、商品升级、供应链支持等很多事情,零售企业都在做,但似乎始终缺少一种凝聚和高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而胖东来的帮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美好商业与传统零售文化有巨大能量差异。

美好商业从人、货、场的各个纬度,体现了自己的格局高度,是更科学的运营方式。它给传统的企业运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境界,跨越了资本的贪嗜性、真正践行了商业的公平性、生态性和有价性,从而让商业生态的各种力量,获得了各自的成就和成长能量,让一切回到事情最本真的状态,因而,体现的是巨大的格局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胖东来倡导的美好商业的所有力量,都在生态之中融洽的共生,环环相扣,真正做到互利共赢。

所以,导入胖东来文化之后的永辉,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却更有了强大的商业制动力。是各个角色共同向往美好的意志,让组织成为自组织,让商业成为新商业,让合作有了新价值,更让品牌有了新溢利,传统有了新活力,商业循环有了新飞轮。

新的治理认知下,“美好”成了尺度,成了过滤器,成了模具,能让我们一目了然的能认清商业所有的灰暗,然后努力的防止、改进和提升,然后一切越来越好;并且它更有普世性、高格局和大众认同性,因而更有吸引力和教化性,能够让我们在践行中获得更强的长期力量,所以,也理所当然的有更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这是美好商业体制机制作用的整体原理,理解并看清这一循环,是我们倡导美好商业的核心原因。

所以,名创优品看中永辉的价值,是预判的结果,是一种坚信的力量,是笃定的认知到美好商业发展壮大的必然性。

这一趋势,有永辉过去生长出来的基础,是胖东来商业认知修正与催化的力量,更是中国美好商业质地感召结果。

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会是无根之木,不会是简单从事,更不是作秀和蹭热度,而是需要企业家认知转型和自我革命,真正让美好的价值观成为企业的主体意志。高层有变革的觉知和笃定,中层有信任和韧性,基层有意愿和愉悦,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逐步形成最佳局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