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春秋】 493 不足辞也

▼ 鲁国第十八任国君鲁兴进入在位执政第十二年。 本年夏天,楚国的令尹成大心去世,他的弟弟成嘉接任做了

鲁国第十八任国君鲁兴进入在位执政第十二年。

本年夏天,楚国的令尹成大心去世,他的弟弟成嘉接任做了楚国的令尹。成氏本来是斗氏的一个分支,成大心、成嘉能够接续成为令尹。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楚国的国君芈商臣不断的弹压斗氏,但是斗氏的力量仍然是相当地强大。

随着楚国执政大夫的切换,楚国周边的不安定因素也跟着活跃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群舒。群舒选择在此时背叛楚国。

我们说,这里的群舒指的是一大堆的舒国,或者说是一大堆称为舒的部落。他们大概是从一个大的组织分开来的小的国家或者部落,一块称呼他们为群舒,但是分开来称呼的时候,每一个舒国都有不同的名字,是这么样的一个状态。

群舒背叛了楚国,新任的令尹自然要有所反应,他率领大军攻打群舒。当时俘获了舒国的国君舒平和宗国的国君,并且包围了巢国。我们说舒国、宗国和巢国都是群舒里面的国家。

到了本年的秋天,滕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他和杞国的杞姑容一样,都是鲁兴继位之后的首次朝见。

同样是本年的秋天,秦国的国君秦罃派出他的大夫西乞术前来鲁国聘问。当时负责接待的是鲁国的公子鲁遂,鲁遂在辞玉的时候说:“贵国的国君不忘和敝国先君的友好而派人莅临鲁国,镇抚我们的国家,又奉送如此贵重的器物,寡君不敢不推辞。”

西乞术则回答说:“这都是些不丰厚的普通物品,大可不必推辞。”

鲁遂则代表鲁兴连续三次推辞。

最终西乞术说:“寡君愿意乞求贵国先君周公、鲁公的福佑,来服侍贵君,所以才用敝国先君并不丰厚的普通器物,派下臣送到执事之前,以作为祥瑞的信物相结友好。这块玉壁是用来表达寡君的命令缔结两国友好的,所以下臣才敢赠送。”

我们要说,这一段对话里,似乎全部都是些客套话,没有什么实际内涵。其实这些就是春秋时代进行聘问的一个流程。在春秋时代,当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时,必然会带着玉珪、玉璋之类的东西作为见面礼。来宾一进来首先会奉上这些见面礼,奉上珪玉等,那么主家就要推辞,来来回回这么地一推辞、二推辞、三推辞,最终再接受。这个推辞的过程就被称为“辞玉”,推辞珪玉的意思。当经过推辞——接受珪玉的过程之后,聘问才算正式开始。来宾在访问期间,主家会设宴款待,并且会赠送饮食到馆邑,这些都是正常的礼节。在聘问结束的时候,主家会把作为见面礼的珪玉归还给来宾,以表示其轻财重义。而且在退还珪玉的过程中,还会附赠布帛,用以表示感谢聘问人为了两国的友谊而辛苦跑来一趟。

这次西乞术和鲁遂之间的对话,他们都说得非常客套。一方说:你这个东西送来太过贵重,所以我们不敢收,我们要推辞。这是辞玉。另一方说:其实都是些拿不出手的普通东西,但是要缔结两国的友好,所以不敢不送,请一定要接受。可以说,西乞术他的应对是非常得体的。

最后鲁遂说:“没有君子,国家还能称为国家吗?秦国虽然地处西戎,却一点也不鄙陋呀!”于是他厚赠西乞术。

也就是西乞术在离开的时候,我要将见面礼还给你,然后我要回赠你一些礼物,比如说一束锦意思一下也就完了。可是因为西乞术得体的应对,所以鲁国加倍赠送,送了很多礼物给西乞术。

我们要说西乞术这一次来鲁国到底是要干什么呀?就是因为最近这几年,秦晋之间争端不断,所以秦国要派人来拉拢鲁国。我们不禁要问,鲁国有这么牛吗?一会秦国拉拢、一会楚国拉拢、一会又是晋国来拉拢。其实不是的,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国史,可能秦国同时派出了很多人到不同的国家去聘问,甚至这位西乞术从鲁国的聘问结束后,转头就到了郑国和卫国去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秦国的目的就是希望鲁国能够加入并且帮助秦国,一起两面夹击晋国,如果做不到的话,至少可以保持中立。秦晋之间有什么事情,那也是秦晋两个国家之间的事,别到时候,晋国一挥指挥棒,喊一声:“同志们,给我上!”大家就组织成联军一起去攻打秦国,那秦国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对于鲁国来说,鲁国敢得罪晋国吗?虽然在这个时候,楚国的势力一直在向北推进,但是晋国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要打鲁国是非常容易的,所以鲁国不敢得罪晋国。那么鲁国就敢得罪秦国吗?虽然秦国力量还没有跨入到中原来,但是又何必去得罪它呢?所以鲁国的立场就是尽量保持中立,实在不行的话还是得听现在的老大晋国的。对待秦国呢,就尽量优厚地对待他的使者,用以表达鲁国的敬意:“我是非常想和你秦国友好的。如果将来我对你不好,那一定是因为受到晋国很大的压力。”鲁国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么一个状态。

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