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她姐写过一篇文章,讲不一样的「大家」——吃货鲁迅。
没想到文章发出后,馋得诸多吃货疯狂流口水。
这还不算完。
很多人看完觉得不过瘾,还激情在线给她姐布置作业:
“以后可以多写写这些活跃在语文书,但我们只了解到片面的风骨文人啊。”
更有甚者,连人都安排上了。
“她姐写得太好了,看到鲁迅先生俏皮好玩的一面,让人想起同样是吃货的东坡先生……”
我是那么贴心(听话)的人吗?
是的。
不错!历史上恐怕没有比苏轼更爱吃的大诗人了!
据统计,在苏轼的存世作品中,涉及饮食的诗词就有1212篇,而与吃有关的诗则有50多首。
更别说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足足有60多道。
即便千年过去了,无论是文学与现实,我们的日常还留存着他与食物的印记。
对于这样一位爱吃的诗人,我们要聊的,当然不止于诗。
爱吃
苏轼爱吃东西,爱吃到什么地步呢?
他曾自我介绍:“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能和天下所有人都搞好关系,于吃,也是如此。
“上可品玉盘珍馐,下可尝馒头豆粥。口中吃世间无一个不好吃。”
而为何食品种类有这么大的落差,这就要说到他的经历了。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因从小天赋聪颖,好学勤奋,加上父母良好的教育,年少成才。
21岁,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就考中了进士。
图源:网络
一时间,名动京城,就连主考官欧阳修都夸他“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刚入仕的苏轼,少年志气,被皇帝看重,与大臣结交,被赞“有宰相之才”,前途一片光明。
但好景不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有损民生的政策,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开始接连被贬,从此仕途生涯坎坷不断。
图源:网络
这段经历对于苏轼,可以说是从天堂坠入地狱,曾经有多显达,当下就有多卑贱。
如此大的落差,换做其他官员,至少要感慨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苏轼却很快就接受了现实,并乐在其中。
而这,就得说到苏轼的性格了,林语堂曾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生活的巨变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本心,相反,让被贬到外地的苏轼,看到了更广大的天地。
图源:网络
他开始接触不同的阶级、人群,也认识到了世界的多样性。
万卷书已经成竹在胸,万里路就在脚下踏着。
因此,苏轼的心胸也随着见识越发宽广,即便是日子过得最差时,他依旧秉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而具体的体现,就是对每一口来之不易的食物都有着更深切的热爱。
他用心感受每一种食物的美味与精妙,也用诗词对他们表白。
他吃鱼,是“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吃山药,是“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吃橘子,是“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吃笋,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吃藕,是“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
这些我们看起来极其普通的食物,到了苏轼的嘴里,苏轼的笔下,瞬间变得水灵动人,令人垂涎欲滴。
当然,这种穷尽笔力,描写食物之美妙的偏爱,也可能导致“盲目”。
有一次,苏东坡遇到买环饼的人,惊叹于对方娴熟的手艺以及环饼的味道,于是写下了一首《寒具》: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图源:网络
纤手、玉色、碧油、嫩黄深,夜来、春睡,佳人、缠臂金……
前文用各种轻亮的字眼极尽描写环饼的色彩,而后文则用一段环境描写,营造出佳人春睡的旖旎氛围。
美吧?
但谁能想到,这首诗所写的环饼,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馓子。
图源:网络
你说这首诗写的是馓子吧?又觉得不对劲。
说不是吧?
的确每个字,每个比喻都是符合的。
要是苏轼在我们现代写广告词,那绝对是4A公司的一把手了。
但归根结底,没有对美食真正的喜爱,是绝对不会将一个简单的食物描写得如此活色生香。
寻吃
正因为对美食的热爱,苏轼不仅享受美食,更会主动去发掘美食。
别的官员被贬谪后的生活,是一路哭诉的“黄芦苦竹绕宅生”。
而苏轼被贬谪后的生活,则是一路发现美食的“好竹连山觉笋香”。
我们如今想起苏轼与美食,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东坡肉。
图源:网络
其实东坡肉,就是苏轼在一次被贬,在湖北黄州,挖掘到的美味。
他发现,黄州这个地方盛产猪肉,但富贵人家不肯吃(当时流行吃羊肉),穷人家又不知道怎么做。
于是,他就开始研究了。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简单来说,就是小火炖煮。
显然,苏轼很满意自己的手艺,在《猪肉颂》的结尾,他特骄傲地说“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正因苏轼的这次发现,自此后,这道被穷人和富人都忽视的美食,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顺便说一句,就连“苏东坡”这个名字,也是他到黄州后,因为没吃的,就决定自己开垦一片地来种菜。
因耕地位于东坡,而自称“苏东坡”。
图源:网络
而黄州,还只是苏轼的贬谪第一站。
第二次贬谪,到了广东惠州。
如果说北宋年间的黄州,被冠以“落后”之名的话,那么惠州,就能称为蛮荒。
在得知要去惠州后,苏轼崩溃了,于是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词《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字字句句都是呜咽之语,然而,苏轼不愧是苏轼。
刚到惠州,他就发现了当地另一个好吃的——
荔枝。
图源:网络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发现,惠州这个地方四季如春,因此各种水果不间断上新。
而他最喜欢吃的,就是荔枝,恨不得一天吃三百颗,待在惠州不走了!
图源:网络
但总是吃水果也不行啊(会得痔疮),苏轼还是想吃肉。
可惠州不向黄州那样产猪肉,羊也一天只杀一只。
自己是贬官,无权无钱,新鲜的羊肉自然也就吃不到了。
因此,只能另想办法。
苏轼开始注意到羊肉摊那些剩下的羊脊骨,这些便宜的边角料能不能做出吃的呢?
果然,在给弟弟的信里,苏轼又特骄傲地写上了自己发明的烹饪羊脊骨的做法。
“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流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株两于肯肇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鳌。”
——先把羊脊骨煮熟了,再淋上酒,撒上一点盐用火烤,烤至羊脊骨微焦就可以吃了,还能吃出螃蟹的味道。
图源:网络
看上去很心酸,但显然,苏轼毫不在意,甚至开起了弟弟的玩笑。
“子由三年食堂危,所食色,没齿而不得古,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你近些年官职越做越大,吃的肉多到一口都咬不到骨头,怎么会知道这种食物的美味呢?
——所以给你写信告诉你这个办法,虽然是玩笑话,但的确可以试试。
——不过这样一来,这天下的狗可都要不开心了咯。
苏轼没有沉溺在自己被贬,吃不到肉的痛苦中,而是尽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为之欣喜。
可能正是因为苏轼活的太自得其乐,一些政敌看到后决定让苏轼再受些苦。
宋朝人不杀文官,因此想除掉一个文官,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流放。
流放得越边远,越能让这些官员生不如死。
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就被流放到了海南儋州。
图源:网络
在那个年代,身处海外的儋州,到京城的距离,“鸟飞犹是半年程”,无疑是一片“蛮荒瘴炎之地”。
但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了,可见有多难熬。
果然到了儋州后,“天气卑湿,地气蒸溽”。
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环境,他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美味的食物)——
生蚝。
图源:网络
早在一千年前,我们的大诗人苏轼,就发现了生蚝最好吃的做法就是烤。
发现之后,他还特意给小儿子苏过写了一封信。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并且同样开玩笑说,千万不要告诉其他官员这个秘密,否则大家都为了吃生蚝要贬到儋州,自己就没吃的了。
图源:网络
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环境一个比一个荒凉,苏轼的日子一次比一次凄苦。
但再怎么艰难,苏轼都能调整心态,去挖掘生活的美好。
而且,他不仅用食物安慰自己,还会去激励好友。
“迟其北还,则又春矣,当为我置酒、蟹、山药、桃杏,是时当复从公饮也。”
等你回来又是春天了,一定要请我喝酒啊!吃最肥的螃蟹,最鲜的水果,一起喝个痛快!
是食物安慰了苏轼的人生,也是苏轼发现了食物的美味。
会吃
苏轼不仅好吃,他还会吃。
我们如今很多人说自己喜欢吃东西,但大多都是跟风,往贵的吃,往撑的吃。
但苏轼并不是这样。
正因为人生经历的丰富,上陪过皇帝老儿,下聊过田间乞丐,因此,他吃过的食物种类远比其他人多,自然也就更懂吃。
在《老饕赋》里,苏轼就写尽了他对美食的最高追求。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要庖丁来操刀,易牙来烹饪。水一定得是新鲜的,碗筷也一定要干净的,柴火要烧得恰到好处。有的菜要把食物经过多次蒸煮后再晒干待用,有的菜则要在锅中慢慢地文火煎熬。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字字句句,都彰显着了一位吃尽天下美味的老饕,对食物的要求之高。
图源:网络
但,我们并不能就这篇文章,将苏轼定义成一个在饮食上追求极致的人。
正因为他既享受过泼天的富贵,也承受过无力的慌张。
因此,他不仅吃得了甜,也能吃得了苦,甚至,还能在苦中咂么出甜来。
在历尽千帆,勘透世情后,他也找到了内心对生活,对饮食的准则。
崇尚节俭——
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意思是,对饮食的追求是不会有尽头的,因此,只有崇尚节俭,才是知足长寿的秘诀。
不时不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即,饮食应该应运时节,只有到了河豚的时节才可以吃河豚。
图源:网络
清淡饮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是说,秋霜之后蔬菜满园,我跟崇尚奢侈,侯服玉食的西晋何曾一样,只是想吃饱而已,又为什么非要吃肉呢?
苏轼对美食的态度,其实也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正如他自己所说:“凡物皆可以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既然有可观赏的地方,就可以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就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就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图源:网络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里,苏轼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贬谪之地生存着。
这些地方没有美酒佳肴,没有玉盘珍馐,甚至可能连最基础的生活行止都没有。
但苏轼依旧怀揣着热爱,不怨天尤人,享受自己所能尝到的每一口美食。
前段时间,有一个名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火了。
讲的是一个本该有大好前途的二舅,受尽苦难却依旧坚韧,过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图源:网络
很多人被二舅的乐观精神打动,但也有人觉得二舅的苦难不该被拿来歌颂。
其实苏轼,早就给了我们一个如何面对苦难生活的样板。
在被生活欺骗后,他没有抱怨,但也没有屈服,而是尽可能去改变现状,昂扬向上。
图源:网络
即便自己身为大学士,已经艰难到要靠耕田来填补家用,但他依旧在兼济天下,担负着身为父母官的责任。
即便是环境最差,处境最恶劣的海南儋州,他也关注着民生,带领百姓挖井、务农、治病、建校、讲学、传道。
正是因为他的教导,海南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
从此文脉绵延。
立足于贫瘠的土壤,他依旧种出了繁花。
苏轼感受每一种生活,赞美每一种生活,成就每一种生活。
就像他感受每一种食物,赞美每一种食物,成就每一种食物。
可能这,才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即便“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偶尔会觉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最终,还是相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后一步步在风雨中往前迈进,“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作者 - 他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