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的这句“实话”,让中国网友愤怒了!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近日公开演讲时的一句话,让网友炸锅了!

李彦宏3月2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的原话如下:

我认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执法力度也加强了许多。但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才会去使用它。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这是一句让网友愤怒的话,微博上不少人就在评论区炸锅了:

虽然很多网友对李彦宏开骂,但是李总难道不是说的中国网络的实情吗?

央视评论:谁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针对李彦宏的演讲,央视进行了评论,认为他说话太过于随意。

央视评论称,李彦宏这番话引发舆论反弹,并不意外。但百度选择在脸书焦头烂额、全世界眉头一紧之际说出这样的话,有点意外。而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央视还列举了一些APP擅自窃取用户权限的案例。比如,一款手电筒软件的下载页,虽然被标注为“官方、安全、MTC认证”,已被下载过1856万次,但是该软件要求获得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

△图/新华视点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

有用户表示,“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泄露隐私,但为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 ‘被授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不少APP,你一旦装上,就几乎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的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在数据就是资源的当下,商家们想要抢占宝贵资源,是不是也得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呢?谁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中国的用户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当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无论算法推荐新闻、大数据消费,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治理,大数据无处不在,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私问题。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用户毫无隐私可言;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相继曝光,数据巨头是不是要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忧虑。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随着各色电信诈骗曝光,网站撞库风险加剧,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何尝没有清醒认识?但完全靠自己捂住隐私,非不为也,不能也。相对应的,一个垄断平台比谁都清楚,当“互联网+”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长长的协议上,用户除了按下“同意”,其实别无选择。用户选择不断让渡隐私权、在使用权面前低头,除了“离不开”,无非是基于这样一种最后的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靠谱,他们能够守护隐私,这对企业也有利。

中国互联网普遍问题:擅自侵犯用户隐私

事实上,百度正是一家侵犯用户隐私的互联网企业。

新华社1月12日报道,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了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要求三家企业立即进行整改。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三家企业均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

目前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资讯平台今日头条也因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被起诉。

2月9日,海淀法院受理了一起有关今日头条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一名普通用户因隐私权遭受侵犯而起诉今日头条,他声明手机中的通讯录信息被今日头条违规窃取。除要求停止侵犯隐私以外,该用户还提出索赔1元、公开道歉的诉求。今日头条是一款日活跃用户过亿的内容资讯平台App,通过智能推荐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也就是说,今日头条的推送机制。

今日头条涉嫌侵犯隐私权遭用户起诉 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

基于对用户个性喜好和行为习惯的充分了解。越是详实具体的用户信息,越有利于今日头条做出精准的推送判断。在联通发布的2018年1月沃指数榜单中,今日头条排在新闻资讯类的第一名,活跃用户超2亿7千万,腾讯新闻排名第二,活跃用户超过2亿3千万。但今日头条消耗的月均流量几乎是腾讯新闻的4倍。该用户在起诉书中主要申明的侵权点在于“违规读取、上传用户通讯录信息”。

即在原告更换手机安装使用‘今日头条’App并且明确拒绝授权其读取通讯录时,被告运营的‘今日头条’App仍然可以向原告推荐原手机中通讯录好友的联系人信息,在‘推荐’频道下仍然可见原告原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账号。虽然在安装使用“今日头条”App时,软件会提示用户阅读并确认《用户协议及隐私条款》,但《条款》中只说明了会涉及“日志信息”、“设备或应用信息”、“位置信息”。

通讯录是个人用户重要的隐私信息,对用户个人及好友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有重大意义。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手机、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然而读取通讯录数据似乎是不少APP在开发时获取用户大数据的惯常做法。

不仅仅只有百度和今日头条。

3月27日,新京报记者在安卓系统环境下,选取了10款当前的主流APP,对其获取隐私权限情况进行实测。

实测结果显示,10款APP中有2款未经提示直接开启若干隐私权限,有5款APP若用户不同意开启某些权限,就无法正常使用。本次测评中,百度贴吧和爱奇艺两款百度系APP未经提示就直接开启了有关隐私权限。另外,百度、百度地图、百度外卖等APP也比同类APP要求获取的权限多。

APP名称:百度

功能类别:搜索客户端

获取隐私权限:通讯录等多种权限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无法使用

APP名称:UC浏览器

功能类别:浏览器

获取隐私权限:要求获取位置等权限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也可使用

APP名称:爱奇艺

功能类别:视频

获取隐私权限:拨打电话等

用户选择权:未提示,直接开启

APP名称:优酷

功能类别:视频

获取隐私权限:手机/电话等权限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可以使用

APP名称:百度外卖

功能类别:外卖平台

获取隐私权限:电话信息、储存空间、位置信息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无法使用

APP名称:饿了么

功能类别:外卖平台

获取隐私权限:储存空间、位置信息等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不能使用

APP名称:百度地图

功能类别:地图

下载量:1.9亿

获取隐私权限:储存空间、地理位置和录音权限

用户选择权:录音权限可拒绝

APP名称:腾讯地图

功能类别:地图

获取隐私权限:定位、储存和电话权限

用户选择权:拒绝后无法正常使用

APP名称:百度贴吧

功能类别:社区类

获取隐私权限:多项隐私权限

用户选择权:未提示,直接开启

APP名称:豆瓣

功能类别:社区类

获取隐私权限:储存权限与位置权限

用户选择权:可以选择拒绝

“用户没得选”导致侵权横行

中国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崛起,都受益于排斥外来竞争者,谷歌离开中国,百度的的崛起,Facebook的版图范围并没有囊括中国,腾讯大肆扩张......可以说BAT乃至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的崛起都与这样的外部环境有关。这样的外部环境让用户没得选!

内部竞争呢,相比于传统制造业和地产业,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更为明显,赢家通吃,强者愈强。而平台到达一定体量之后,往往在整个行业横行无忌。从复制碾压中小玩家开始,到我行我素地制造平台规则,再到看上去开放却是剥削统治的所谓生态,一切都是在建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帝”国。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利用先发优势,占据流量等互联网基础设施收割后来者,形成垄断效应,相对应的用户群体尽管体量巨大,但是在没有竞争的生态大环境中,其Rights被巨头的power碾压时,完全没有议价能力,这导致中国用户内部也没得选,QQ微信必须选一个,实在不行钉钉!

FACEBOOK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垄断是企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现象,上述的没有竞争的垄断状态,国外的亚马逊,谷歌,facebook之流也有。但是政府,法律和监管机构作为一个第三方,在中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同样的隐私泄露事件,美国人民让Facebook差点非死不可。集体诉讼机制可不是闹着玩的…

美国引发集体讼诉企业被罚的钱

国内这一块差了点,眼下是权责关系不对称。咱们一边要求网络实名制,另一边却无对应的保护与惩处手段。一边要求用户让渡隐私,另一边却没有对应的制约手段。给了巨头们尽情摩擦用户的自由,却没给用户们拿枪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样的结果是,用户的维权之路无比艰辛,闹闹沸沸扬扬的三星电池爆炸案,一年了,受害人也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赔偿。这还是对外的,对内的京东假货,携程捆绑套餐等问题还得借助六六和韩雪这些头部大V形成网络热点来解决。

用户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北京互联网从业者赵谦认为,个人隐私的泄露途径非常多,针对APP这一个渠道,最好的保护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权限。

“只要APP方获取了相关权限,在技术上确实可以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赵谦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安卓系统中,手机管家和应用宝上都可以显示权限,如果用户不给批准,APP方PC上的内容就显示为空白,但用户如果同意了(通讯录)权限,立马几百个联系人的信息就都过去了。”

事实上,保护个人隐私也需要隐私保护立法的及时跟进。《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而《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其一是要保证收集信息的合法性要求,其二是满足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化要求,同时,个人信息的使用、保存、委托处理、共享、转让或公开披露等必须满足个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则和规范,个人信息的不当获取、使用、加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要负法律责任。

记者随机采访了30名手机用户,有15名用户表示不愿意使用隐私换取便捷。其中,有10名用户称如果不给APP开通隐私权限就无法使用,会选择直接卸载APP。“如果APP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强制要求我开通定位、通讯录等权限,我认为这款APP本身就带有恶意,不会继续使用它”。

深蓝财经网(id:shenlancaijing)综合自央视、新京报、港股那点事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