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北京首条游艇航线年底开通
上个月,坝河的首个母港——颐堤港湾码头落成。根据规划,坝河游艇航线全长约15公里,今年底,市民游客可从颐堤港湾码头登上游艇,一路畅游至城市副中心的北运河,这也将是首都北京第一次开通游艇航线。颐堤港湾码头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码头区域包括4000平方米的水面,未来,游船和游艇将在这里停靠。
《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规则》正式发布
日前,杭州市正式印发了由京杭运河“河长制”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编制的《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规则》(简称《规则》),为运河的治理保护提供了新的“解题之法”。
京杭运河的治理保护一直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的难题。此次发布的《规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规则》共分为总则、工作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方法、附则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河长体系,明确了各级河长、联系部门及市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创新建立了水质评价、环境巡查、信息通报、督促整改、履职评价、责任追究等六项工作制度,为运河河长制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新时代运河治理保护的需求,《规则》还同步修订了《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从原先的“4+10”(4个区+10个市级部门)扩增至“4+16”(4个区+16个市级部门),新增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规资、文旅、市场监管等6个市级部门,进一步巩固了运河“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同时,《规则》还鼓励市民通过志愿服务、监督举报等方式参与运河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模式。
浙江“人教空间”在嘉兴启动
4月3日,学生在郑晓沧故居内参观“人教空间”。(主办方供图)
在“大思政课”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近日,集文化推广、场景打卡、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推介展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研学基地——“人教空间”在嘉兴海宁盐官的郑晓沧故居正式启动,开启“教育+文旅”跨界融合的新探索。
海宁不仅以潮水闻名,更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城市,教育学家郑晓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郑晓沧出生于1892年,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学与教育史领域留下大量珍贵资料。
“去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文创部,秉持‘开门办出版’‘开门办教材’的理念,推动教育IP和教材内容向生活场景转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希望以此次共建“人教空间”为契机,为更多课本知识赋予鲜活注解。
活动现场,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顶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人教空间”为依托,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研学旅游项目,持续开拓文旅和教育的跨界合作。目前,“人教空间”的首期展陈已向公众开放。
运河动态
平陆运河完成形象投资521亿元
周军 摄
4月7日晚,工人们在平陆运河沙井钦江大桥加紧施工。据悉,截至4月6日,平陆运河累计完成形象投资521亿元,占工程概算的71.6%。
大运河沿线3项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日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0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河北临漳邺城遗址东魏北齐宫城区(邯郸)、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3项来自大运河沿线。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立教、洄城等村,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发掘时间最长、发掘规模最大、发掘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于1945年被发现,1962年首次进行试掘工作。琉璃河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历史记载。遗址发现的带有“成周”内容的刻字甲骨、堇鼎中记载堇受燕侯之命到宗周觐见太保等铭文内容,不仅证明了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也是西周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东魏北齐宫城区: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2024年发掘东魏北齐宫城西门区域。东魏北齐宫城西门门址平面呈凹字形,为内收型殿堂式城门,主体由夯土台基、夯土连墙及双阙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以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特别如石狮门砧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较高的建筑等级。该门址是继北魏洛阳城阊阖门之后再次发现保存极为完整的宫门遗址。结合文献记载,可初步推测该门址为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侧正门“千秋门”遗址。对于深入了解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布局、宫禁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宫城建筑格局和宫门形制演变等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景龙门遗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由外城、里城(内城)、大内(皇城)三重城垣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达53平方公里。2023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景龙门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景龙门作为北宋东京里城北墙中门,是北宋晚期东京大内附近一座十分重要的礼制建筑。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首次发现宋内城北墙与金南京皇城北墙并不重叠,为研究金代重修南京城提供了新的认识。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在杭州启幕
《千里江山图》高清打样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供图
“这些人好像在画里走动!”4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第一小学学生朱芷晴,正凝视着24米长的《千里江山图》高清打样稿。在位于余杭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内,这样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前不久,“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在此启幕。此次展览不仅汇聚了1685件宋代(含五代、辽、金)及敦煌藏经洞、黑水城出土同时期绘画高清打样稿档案,还引入了12件(组)3D打印的石窟龛像及沉浸式数字空间,呈现了一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跨时空对话。
“这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宋代绘画的首次相逢。”该典藏馆执行负责人孙晓珺表示,展品为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时20年积累的成果档案。该项目借助拍摄、电分、拼图、校色等技术,将来自全球263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珍贵古画真迹转化为可“零距离”观赏的图像文献档案。
本次展览还以“艺术+科技”为理念开辟了大型数字互动区。在由32台4K投影仪、空间音频系统、雷达交互装置搭建起的沉浸式空间里,《落花游鱼图》中的鱼儿在观众脚下游动;《溪山无尽图》中的层峦叠嶂次第展开,还能听到流水声与松涛声……借助科技手段,观众得以感受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的古画之美。
苏北运河10座船闸一季度水下检查完成
近日,京杭运河江苏省船闸应急保障中心(“船闸应急120”)顺利完成苏北运河2025年一季度水下专项检查工作,对苏北航务管理处下属施桥、邵伯、淮安等10座船闸,进行累计20闸次的深度“体检”。
此次专项检查行动,“船闸应急120”以科技赋能传统作业方式,创新采用侧扫声呐设备与潜水作业协同作战模式,对船闸的闸门槛、闸门库、闸室底部及八字墙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地毯式排查。
在为期16天的专项检查期间,通过立体式清障作业,累计清理出皮靠把11只、石块及各类垃圾约550公斤,清除树枝、渔网等杂物若干,有效保障了船闸水域的清洁与畅通。
为确保检查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船闸应急120”建立了即时反馈机制,采用“技防+人防”的现代养护模式,使得整个检查过程形成了“发现-处置-验收”的闭环管理,大幅提升了养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李延晨 综述)
来源: 北京发布、浙江水利、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文物报、邯郸文旅、开封市文广旅局、人民日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