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20世纪50年代末至2006年,经过考古工作者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上海已建立了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从目前考古发现情况,可以确认崧泽文化时期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玉玦
现选择不同造型的玦、琀、璜、镯、环等玉器,作如下简介:
1.玉玦 玉玦是古玉器名,“佩如环而有缺”谓为之玦。根据考古发现,玦饰很可能是起源于东亚的北部,我国发现最早的玉玦出土于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这件玉玦绢云母综红色环形一侧有缺口,出土于崧泽文化墓葬,其墓主为中老年女性,发现于颈部附近。2004年青浦崧泽遗址144号墓出土,直径1.9、孔径0.9厘米。
半璧形玉璜
2.半璧形玉璜 深绿色,局部间有白斑,这一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的崧泽文化时期中,解剖玉料已彩用了线切割工艺。
半璧形玉璜的特征是器体宽扁,内侧弧曲孔径较小。1976年青浦崧泽遗址91号墓出土,长12.5厘米。
3.鱼鸟形玉璜 湖绿色,其色绿白相间,自然交融,一端似鱼形,另一端似鸟形,似鸟喙似鱼嘴。
鱼鸟形玉璜
璜是饰件,常出土墓葬中死者胸前。到了崧泽文化时期,璜的数量猛增,为主要饰件且形制多样,后来作为身份的象征,直至秦汉后才逐渐消失。1974年青浦崧泽遗址64号墓出土,长6.6厘米。
4.半环形玉璜 墨绿色,扁薄体,器体窄,内侧弧曲明显较大,两侧各有一个穿孔,穿孔处有明显的因系素绳长期磨损而成的浅凹槽。整体明显不足半园,两端斜直。1974年青浦崧泽遗址59号墓出土,长13.7厘米。
半环形玉璜
5.桥形玉璜 乳白色,长条形,器体外缘底部平缓,两端翘起。两端穿孔处变狭,两侧穿孔为单面实心钻,在崧泽文化中罕见使用白色玉材。
这件璜出土的墓中,还出土有另一璜,它们可能是后来璜组佩习俗的前身,1961年青浦崧泽遗址62号墓出土,长8.6厘米。
桥形玉璜
6.鸡心形玉琀 墨绿色,扁平,一端椭圆,另一端尖凸,呈鸡心形,中有一园孔,系单面钻成,器表琢磨光滑。
“琀,送死口中玉也。” 1976年青浦崧泽遗址92号墓出土,长4.2厘米。
鸡心形玉琀
7.玉镯 黄绿色,玉料欠佳,有黑色杂质通体磨光。出土时佩戴于墓主左手腕。
镯、环等手腕部装饰品在崧泽文化晚期逐渐流行,形成了装饰玉器逐渐由头部扩展到上肢的新风尚。2010年松江广富林遗址155号墓出土,外径8、内径5.3厘米。
玉镯
8.玉环 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淡绿色有明显的白色沁,由于开片的原因,厚薄略有差异。通体磨光,出土时佩戴于墓主右手手腕,墓主经测定为女性。
玉环
《尔雅·释器》:“肉(器体)信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但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器体与孔径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今习惯上将宽边小孔的园状器统称璧,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2010年松江区广富林遗址91号墓出土,外径10.8、内径6.2厘米。
内容节选自《收藏家》杂志2015年3月刊《上海崧泽遗址出土陶器和玉器》,作者孙维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