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时代,年轻的多尔衮为何能脱颖而出力压诸王?

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中,多尔衮为何能在皇太极时代脱颖而出?是时代选择了他还是他驾驭了时代?他是如何积累下扭转乾坤的能力?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得把时光倒回到天聪、崇德两朝。

null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就是被逼生殉的大妃阿巴亥。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封多尔衮为九贝勒俗称“九王”。自此后的岁月里,多尔衮与皇太极一起开始了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多尔衮一方面是得自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基因遗传,能征善战已经成为家族的一种象征。而另一方面,多尔衮自身的悟性也极高。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17岁的多尔衮随同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两军会战,多尔衮事先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针对当时的形势明确提出了速战方针。

第一次出征的多尔衮如同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在众人讶异的目光中,指挥若定。战争的结果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多罗特部战败,八旗军队俘获了敌军13000余人,大胜凯旋。

null

此战后,多尔衮因其作战英勇有功,深得皇太极赏识,被赐以美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王。从此,聪慧多智,谋略过人的多尔衮,逐渐成为后金军的主要统帅之一。

在整个满洲八旗里,没有一个人比多尔衮更像个勇士,他的骑、射、刀、剑都是一流的,且反应机敏,出手利落无人能及。指挥作战、调兵遣将比皇太极也是毫不逊色,而用人善任、运筹帷幄更是略胜一筹。可惜当年他年纪小,输给了哥哥皇太极,还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活活逼死。

多尔衮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对皇太极既怀有敬意和感激,又怀有憎恨和畏惧。他怕皇太极突然离去,使大清蓬勃发展的局面遭受挫折,又希望皇太极赶快离去,让自己来主宰山海关外这片天地。

null

天聪三年(1629年),多尔衮随皇太极攻明,直逼北京城下。天聪五年(1631年),又随皇太极攻明于辽西,大凌河之战,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以劝阻,说:“墨尔根戴青亦冲锋而入,倘有疏虞,必将你等加以严刑,断不宽容。”

攻锦州时,多尔衮又一马当先。祖大寿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被夹击于中,险些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曾向他谈到当时的危险情形。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果有此事!如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多尔衮则坦然说:“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可笑!”

由于多尔衮在军事、政治上已经成熟和可以信赖,在天聪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时,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参与军政大事。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探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征明、察哈尔、朝鲜,何者为先?多尔衮以敏锐的目光,直抒了他的战略思想。他从夺取全中国的目标出发,力主征明为先,此议深得皇太极的赞同。

null

天聪八年五月,多尔衮从皇太极征明,克保安、塑州,次年,在招抚蒙古察哈尔途中,他又自山西平鲁卫侵入明边,在山西、宣大一带,捣毁了明朝的宁武关,骚扰了代州、忻州、黑峰口等地,俘获人畜七万余。

在对蒙古和朝鲜方面,多尔衮全力贯彻皇太极以“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使统一全国的后顾之忧得以早日解决。在顺利解决了蒙古和朝鲜问题之后,多尔衮便集中力量协助皇太极,和明朝在辽西地区进行了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崇德三年(1638年),为进军明朝作准备,多尔衮督修盛京至辽河的大道。自董家口侵入明境,残毁了山西、河北、山东大片地方。崇德七年(1642年),多尔衮攻下松山,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克锦州,迫使明朝大将祖大寿最后投降。

null

持续三年之久的松锦战役,明朝受到巨大的打击,多尔衮威望大增。这时,皇太极抱病在身,军国大事便经常委托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个亲王共同处理。在清军入关以前,多尔衮追随皇太极转战南北,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贡献,其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