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日常·奇观”
“1994:日常·奇观”展览于2024年11月2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开幕。
本次展览由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名潞策展,聚焦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转折,集中展示了蔡锦、秦玉芬、邱志杰、姜杰、李津、宋冬、苏新平、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尹秀珍、展望、张羽、朱金石等十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及文献资料,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和发展轨迹,展现当年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态的体认和感受。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2024年11月2日,“1994:日常·奇观” 展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名潞策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龙源海外冠名支持。
本次展览聚焦于1994年这一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重要节点,集中展示了蔡锦、秦玉芬、邱志杰、姜杰、李津、宋冬、苏新平、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尹秀珍、展望、张羽、朱金石等十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和文献资料等。
对于展览的背景,策展人高名潞表示:在讨论1994年这个关键年份时,我们可以看到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的观念艺术受到了西方观念主义的影响,开始蓬勃发展。这种观念艺术在当时是一种带有明确声明、宣言性质的艺术形式,强调反叛传统、反语言结构的观念表达。艺术家们通过“反语言”或“反观念”的方式创作,比如黄永砯和徐冰,他们通过反思语言的限制,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带入作品中,直接用物来表达想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反观念的观念艺术”。
比如,黄永砯的作品中使用了转盘和灰尘,这种反复和日常的材料,创造了一种与传统观念艺术不同的表达。他用反复的动作、看似无意义的材料,直接面对生活物件。到了1994年,这种“反观念的观念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带有80年代那种玄学和深思的成分,而更注重将日常物件直接融入作品,强调与生活环境的互动,比如用家里的物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用床、床垫等贴近生活的物品说话。
随着90年代中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可以称为“后观念”的艺术。这种后观念艺术在国际批评界被称为“post-conceptualism”(后观念主义),正式是在2010年左右在西方出现的,但中国艺术家早在90年代就开始实践了这种创作方式。与西方的后观念主义不同,中国的“后观念”艺术并不是为了反抗艺术史,而是基于文化逻辑的表达,关注日常生活和社会处境中的文化语境。中国的艺术家利用时代变迁中的鲜活素材,比如城市拆迁、社会变动等现实场景,不必特意去寻找创作媒介,生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表达语境。
在“后观念”艺术中,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具有现场性,或者说“在地性”。西方艺术中的“site-specific”(特定场域)概念,通常指艺术家选择一个特定地点进行创作,刻意设计现场。但在中国,艺术家们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现场”,他们不需要特别去寻找,生活的剧变和现实处境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语境。这些创作往往带有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回应,艺术家通过生活中的物件传达观念和情感。
总结来看,“后观念”艺术延续了80年代“反观念的观念”艺术的精神,但更直接关注生活的现实和具体的文化语境,通过生活物件和现实场景表达个人观点。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全球艺术语境中,以自身的文化逻辑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观念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
开幕式现场
○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首席代表萧斌致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首席代表萧斌在开幕式现场致表示:“这是国内艺术界第一次围绕‘1994’这个年份的当代艺术创作举办的专题展。它竟然发生在中欧这样一所商学院,而1994刚好就是中欧建院之年。这并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当时的中国,从经济界到文化艺术界都在经历改革岁月。我们要感谢时间之手的神奇力量,牵引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殊途同归。”
▲ 策展人高名潞致辞
策展人高名潞介绍了展览背后的构思,他表示,“在1994年,一种更关注身边的日常事物、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现场的艺术现象在中国悄然出现。艺术家注重对事物的实证、行为过程和现场参与。我把它称作‘体认’的艺术认识论。它是继85美术运动黄永砯等人的‘反观念的观念艺术’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这种体认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私人空间的创作和交流。我把它概括为公寓艺术,也就是“日常”。另一个是面向激变的都市化现场的艺术创作,也就是水泥乌托邦的奇观。日常和奇观都离不开艺术家的身体参与和实证性的现场感。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1994是一个全国范围的艺术现象,这次展览只是集中在北京的一些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也只是一个侧面。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全面展示。”
▲ 艺术家邱志杰致辞
艺术家邱志杰与隋建国艺术家代表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在开幕式中发言。艺术家邱志杰表示:“30年过去,和中欧商学院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在不断发展。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当代艺术家不是在‘乱搞’,而是在严肃地探索。我们已变成老先生,但有更年轻的人正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在奋斗。同时,我发现同辈艺术家们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过。”
▲ 艺术家隋建国致辞
艺术家隋建国表示:“90年代初形成的浪潮,一下冲破过去的堤坝,每个艺术家按照自己的选择做艺术,如河水般随着地面流淌开来。30年之后回头看,有的艺术家已经流成了一条小河,它不再只是一个潮流,而是所有水系发出回响。感谢今天的展览,让我感慨丛生。”
▲ 龙源海外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2015级校友国胜军致辞
此次展览由中欧校友企业龙源海外冠名支持,龙源海外创始人、中欧校友国胜军在致辞中表示:“龙源海外已经陪伴凹凸空间走过了第四年,1994年,人们开始追求对自我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企业的追求不谋而合。”
2019年,中欧北京校区在商学院界创新性地推出首个校园艺术空间——凹凸空间,先后举办“张光宇的大美术”、“吴大羽蜡彩艺术展”、“宗其香:光彩映京华”等一系列展览,为企业家群体提供了一个探索人文艺术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7日,面向公众开放。
策展人说
○
高名璐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荣休教授,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策划人。命名、开拓和推动了85美术运动。
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Inside Out”(1998),“墙”(2005),“极多主义”(2003)和“意派”(2009)等。并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批评和艺术史著作,包括第一本中国当代艺术史书《中国当代艺术史1985-1986》(合著,1988年完稿1991出版),Inside Out: Chinese New Art(英文1998), The Wall《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2005)和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20thCentury Chinese Art (英文2011)等。近些年来,也致力研究梳理现当代艺术史和批评理论,发表了《中国极多主义》、《意派论》、《中国当代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观念》等理论著作,尝试把当代和传统融合,探索新的理论批评视角。
1994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一个节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紧接着都市化和经济改革进程加快。在艺术界则继85美术运动之后又出现了中国式“观念”艺术的高潮。然而,它不是出自观念本身,而是出自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态的体认和感受。
▲ 《格格》,李津, 47×42.5cm ,纸本设色,1994
于是,在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两个新现象。一个是出现了一批在家庭空间制作小型装置和录像的“公寓艺术”。艺术家在家里做展览,开小型研讨会,通过邮寄作品方案的方式相互进行交流。材料简朴,不加修饰,大多来自日常家居环境。艺术家与“物”的互动是亲和、纠缠和对话式的。艺术方法是纪实性甚至考证式的。
▲ 《沉积的记忆》,隋建国, 鸟笼与岩石,1994
比如,宋冬的录像《日子》试图证明身边时间的存在;尹秀珍的《定时爆破》用碎镜子和地图等在门上和墙上制作对话形式的装置;朱金石把笤帚和面粉组合成类似水墨画的《山水案》;王鲁炎设计并制作了人骑上去只能倒着走的暗喻悖论关系的《W自行车》;展望的《捕鸟器》以及用中山装形式制作的雕塑都试图打破传统雕塑与生活的界限;作为1994出现的“实验水墨”的两位艺术家,张羽探索传统文人画与抽象观念的融合,而李津则更关注让文人画的题材和线条更接近日常地气;邱志杰的作品以及他当年发表的几篇文章主张艺术应该回避明确地表述某种意义,从而引发了一场有关“艺术的意义”的辩论;蔡锦在床垫上画美人蕉,把架上绘画引进真实的生活温馨之中;秦玉芬的《风荷》用芭蕉扇和湖水,构成了第二自然的景观。姜杰的《易碎物品》抒发了对弱势生命担忧和关爱的情怀。
▲《关系》,尹秀珍,门 石膏 棉线,1994
尹秀珍、蔡锦、秦玉芬、姜杰等人的实践也说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伴随着“公寓艺术”而开始崛起。
另一个现象是都市化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始爆发。1994年是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一个节点,从此进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泥乌托邦”都市奇观。1994年,因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被拆迁。中央美院教师展望到拆迁现场制作了《清洗废墟》的行为艺术,标志着“都市奇观”类型的创作开始。展望在这里展示的假山石雕塑则是后来他为东方广场制作的公共雕塑的样本;汪建伟则走向农村,一整年和农民一起种植他选择的优良品种,以开放的艺术边界包容新的生态变化;隋建国把废弃的枕木捆绑成一座“纪念碑”,苏新平把1994年的画稿翻成3D打印的雕塑作品《马》。火车和马是速度的象征,也是旧与新、农业化与工业化速度正在转化的象征。
▲ 《白马》,苏新平, 211×52.5×104cm ,光敏树脂 ,2024
以上两种现象也同时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地。此展只展示了来自北京的十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用微不足道的媒介和亲和的实证方法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它建立在尊重人性、关注创作过程的“体认”哲学之上。而“体认”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思维的特征之一。
我们在此以《1994 日常•奇观》的开放性纪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周年!
策展人高名潞
2024年10月
展览现场
○
▲ 展览现场作品,图片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提供
展览简介
○
“1994:日常·奇观”
展期 | Date
2024/11/02-2025/03/27
策展人 | Curator
高名璐 Gao Minglu
参展艺术家 | Artists
蔡锦/秦玉芬/邱志杰/姜杰/李津/宋冬/苏新平/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尹秀珍/展望/张羽/朱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