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让粽子单纯地做个粽子

端午节将至,“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一些五星级酒店、电商平台销售的粽子,经过豪华包装价格超千元,海鲜、红酒、茶叶等高档礼品成为礼盒搭售标配。有销售人员坦言,高价粽子礼盒大多用于“打点关系”。

当粽子和“打点关系”绑到一起,无论屈原还是伍子胥,估计都难为情了。在这个过程中,端午和粽子的意义都被人为异化了。

粽子奢侈化,传导的消费观念是不健康的。据报道,不少高价粽子的宣传语直截了当——“送客户领导有面子”。而高档粽子往往不只是粽子,鲍鱼、龙虾、海参、松露、人参等,统统被塞进礼盒。更有甚者,有的粽子礼盒里,搭配物是名贵的红酒、茶叶等,而这些本身就可以作为体面的礼品。

所以,一些商家到底是卖人参松露、茶叶红酒呢,还是卖粽子呢?会不会形成以粽子为名行送礼之实的歪风?节日“四风”问题,不可不防。

这并非无的放矢。多年前,中纪委就曾三令五申,坚决刹住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节礼不正之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还曾推出“清廉过端午 纪检监察机关在行动”专题。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粽子、月饼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能超过三层,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同时严格混装要求,规定粽子不应与超过其价格的其他产品混装,月饼不应与其他产品混装。一些商家过度包装、借粽卖茶卖酒,可能已经涉嫌违规。

无论粽子、月饼,归根结底都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炒的。粽子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远播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等国家,早已是一种文化象征。正是因为有这份文化价值在,更加不能让其太过商业化,沦为奢靡之风的卖点。

一定要认识到,适当的商业化,当然有利于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食,但是过度追逐商业化,也无异于对传统文化的竭泽而渔。对粽子的创新性开发,应该体现在食材筛选、口味调制、质量保障等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包装、搭配。这实在是肤浅的、舍本逐末的商业思路。

近年来,在对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的保护上,我国一直在追求标准化。2019年9月,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的“粽子国际标准”提案,在第21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亚洲区域协调会上通过立项审查。标准化,是一种推广和保护性开发,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味”走向世界。

而那些对粽子五花八门过度“打扮”,破坏的不仅是粽子的表面形象,还有文化意蕴。因此,请不要对粽子“层层加码”,让粽子单纯地做个粽子,就挺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