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押注威士忌,会重蹈预调酒的覆辙吗?

市场增长曲线以及年轻消费者对威士忌的态度,都证明了威士忌市场的发展潜力。

潮流一年一变,曾经风光无限的“酱香热”,如今只有余温。而洋酒风潮袭来,曾有“预调鸡尾酒”大热一时,如今则是国产威士忌的风口。

不过,酒企大举押注威士忌,会像当初押注预调酒一样,遭遇市场危机吗?

越来越多的入局者

从2019年到2021年,威士忌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大爆发。

这一年起,不断传来国内酒企投建或者推出相关产品线的消息。例如,江小白和高瓴收购苏格兰威士忌品牌罗曼湖;洋河与帝亚吉欧合作推出“中仕忌”。

2023年11月,古井集团与法国卡慕集团共同出资的安徽古奇草本威士忌蒸馏坊项目正式开建;

到了今年初,天佑德酒宣布上市了三款青稞威士忌;其后,郎酒宣布在四川峨眉山市高桥镇投建威士忌酒庄,酒庄整体规划年产酒1万吨,将分三期进行,并在2030年全部建成使用。

图片

郎酒是名酒企业之中投建威士忌较为“大手笔”者,计划总投资不低于30亿元。

除了白酒企业之外,其他类型的酒企也同样看上了威士忌赛道。譬如,有部分啤酒生产企业与葡萄酒生产企业介入威士忌的生产。

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的青岛啤酒五厂生产基地中,除了60万千升精酿啤酒外,也包括2500吨威士忌产能;预调酒大户百润股份在业绩会上也称,其在崃州工厂生产的第一批威士忌预计将在2024年底上市。

甚至黄酒企业古越龙山,联手香港凤凰集团发布首款糯米威士忌“穿岩十九”。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报告》,中国境内威士忌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在2023年达到了42家,新增18家。2023年中国本土威士忌总产量约5万千升,同比增长127%。

威士忌机会来了吗?

诸多国产威士忌的生产线,投建于2021年,那么,根据威士忌的酿造特性,目前,诸多产品还在橡木桶中存储,预计2025年后大规模上市。

如此多的跨界投产,如此多的产品陆续上市,市场是否能够容纳?

摩根士丹利此前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威士忌市场的规模将增长至150亿美元。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威士忌市场规模约55亿元,同比增长10%。相比10年前,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增长了4.2倍。

从消费端来看,《2023年威士忌年度报告》显示,在威士忌消费群体中,18-29岁消费群体占比达39%,而30-39岁以及40-49岁消费群体分别为35%、13%。同时,在过去三年中,有74.16%的30岁以下爱好者呈现出增加饮用趋势。

图片

也就是说,年轻消费者对威士忌的青睐度在增加,今后会是这一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无论是市场增长曲线,还是年轻消费者对威士忌的态度,都证明了这一市场的发展潜力。但是另一方面,不容忽略的是,目前,威士忌的消费群体依然偏少,在消费端不确定的情况下,类似过去威士忌那种增长还会不会继续保持?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威士忌酒的市场均价为105元/升,同比下降7%。均价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市场对其价值感判断的降低。

曾一度引领威士忌风潮的进口品牌,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也表现不佳——保乐力加2024财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有所下滑,帝亚吉欧的苏格兰威士忌也有所下跌。

威士忌独立装瓶商SMWS的母公司财报显示,上半年,中国市场的营收降至123万英镑,比之2022年下降了一半左右。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群体偏少,又遭遇消费市场巨变,恐怕是国产威士忌面临的主要拦路虎。与此同时,因为尝试多元化而导致失败的教训也比比皆是。

会不会重蹈预调酒覆辙?

对于急切寻找多元化的中国酒企来说,投建威士忌这类洋酒品类,并非没有先例。2013年后,中国酒企曾大量投身建设“预调鸡尾酒”,但是不幸的是,那次跨界,对于大多数酒企来说,都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预调鸡尾酒进入我国很早,但是一直处于小众化的状态。2006年全国销量突破百万箱,2011年后,尤其是在2013年后,由于锐澳等领衔品牌的带动和大规模投放广告,使得时尚化的预调鸡尾酒为诸多消费者所知。

2013年前后,有机构预测,2020年预调鸡尾酒国内销量有望突破1.5亿箱,销售额突破百亿。就如同现在有些机构对于威士忌的市场前景预测一样。

在这些乐观的论调下,不止是锐澳等品牌加大投入,一些传统的酒企也跨界进入预调鸡尾酒的赛道。

图片

诸多一线白酒企业纷纷进入到预调酒领域。例如,五粮液、洋河股份、古井贡酒、水井坊等企业,或投建生产线,或用成品酒预调。

市场并未接受这波“预调”潮流,由于过量涌入导致的库存积压,对预调鸡尾酒业务产生不利影响。2016年,百润股份营收同比下降61%,净利润从盈利5亿元变成亏损1.47亿元。其他名酒企业推出的预调鸡尾酒产品,同样未见水花。

2020年,即便预调鸡尾酒市场有所回升,但当年市场总量仅突破2000万箱,远远未及当初预测的1.5亿箱。

为什么大规模进入预调鸡尾酒领域的风潮会熄灭?业界认为,一是在于期望过高,被这种期望所引导,会产生投量和消化量之间的偏差,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威士忌领域;其二是本属小众化品牌,其增长的空间远不及市场存量和增量;其三是欠缺必要的消费培育。

那么,今天不断加码的国产威士忌,会不会遇到当初和预调酒一样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