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王阳明全集》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王阳明全集》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王阳明全集》 作者:朱偲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己未(1499年)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王阳明全集》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或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一、二、三和年谱附录一、二,卷三十八、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本书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本书编者增补的有关王阳明著作或全书的序、跋、题辞之类三十八篇。这些祭文、传记及序跋的作者,上起阳明门人或友人,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多为一时名家,其文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推荐语

作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所思所行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众所周知,王学自兴起以后就对当时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王学在近世历史上占有非常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历史上王学有两个令人称道之处,一个就是王阳明的事功,另一个则是刘宗周的气节,所以即使在清前期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很多王阳明学派的批评者对这一点也是承认的。之前的儒学宗师,如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孟子游事齐梁,被目为迂阔而不合世用。此外,宋代的二程、朱熹等大儒尽管在躬行实践方面令人称道,但是由于诸种原因,他们的外王之学并没有体现为事功。而王阳明因为平定宁王朱宸濠反叛,被封为新建伯,在隆庆年间进而加封新建侯,其谥号“文成”也属于美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以来儒者的追求,即凡而圣的道路多种多样,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三代以后政教分离,有经世热情和才干的士人往往处于有德无位的窘境,比如在孔子之前的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上云行雨施、经邦治国,而此后的孔、孟、颜、曾则在下传道授业、启迪众生。秦汉以后,文士的命运往往跟带有悲剧意味的屈原、贾谊更加接近,像王阳明这样酣畅淋漓成就一番事功的不多。众所周知,王阳明在事功上平定宁王叛乱,以书生勘定西南地区多年的边患,《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在学术思想上自成一派,提出“致良知”,并在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等概念的理解上提出了不同于朱子的理解,开启了一种思想史上的新格局。

不同于一些略显迂阔的儒生,王阳明的很多对策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关键,比如他在贵州时给水西安氏土司的那两封令人拍案叫绝的信(通过在信中分析利弊并对该土司进行劝说,王阳明成功地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叛乱)以及在平定宸濠之乱中显露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才干,这可以说是历代儒者身上很少见的,这与魏晋以及明末那些高谈阔论、坐视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明末那些临难却嫌“水太凉”而最终投入新朝廷怀抱的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众所周知的平定宁王叛乱的功绩之外,王阳明任在山东学政时期的一些作为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他在为山东士子出题时,强调要有伊尹之志和才能,详细列出了当时纪纲废弛等状况,提出急务六条(皆为宗藩、军事、水旱灾害、赋税、节制官僚贪欲等)。显然,他在山东乡试中的命题也体现出很强的经世致用色彩。

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邵廷采在评价王阳明时指出:“儒者之学,固以经世务为验也。”王阳明的治学宗旨“致良知”也非常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言行其实是与孔孟之道一以贯之的。孔子曾经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读的诗再多,处理政事不能办得通,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读这么多诗又有什么用处呢?

王阳明的事功和学问雄辩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通经致用,方为实学。”相反,空疏的学风不仅于国于民无益,而且对自己也有害。钱谦益在明代崇祯朝身为显宦,在大厦将倾之际并无太大作为。清军入关,他本想临难殉节,因嫌“水太凉”而投降清军。虽在清初苟全性命,但到乾隆时他又被重新拉出来大加挞伐,被乾隆帝作为“贰臣”的反面典型。所以明末大儒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清兴历史经验时认为,明末士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进而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亡国亡天下”的流弊,他进一步从思想上对明末学风进行系统的批判:“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顾炎武给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重视。或许,如何在学习儒学经典的同时,增强当代意识,结合当下之急务,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视野和更为恢弘的经世之术,应当是我们在重新挖掘传统文化时的一个方向。

注:

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李舒泓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走读长安街。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刚刚

长安街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自助申请入会。

长安街读书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此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