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宁波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看浙江的交通图和地形图就不难发现,杭州与宁波,真的能用“隔壁”来形容。杭州湾沿岸的宁绍平原与杭嘉湖

一看浙江的交通图和地形图就不难发现,杭州与宁波,真的能用“隔壁”来形容。杭州湾沿岸的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相连,两地之间丘陵较少,水网密布,古有运河相连,近代交通发展之后,公路铁路相通,交通更为便利,若是以现在的高铁计算,来往通勤甚至能够缩短在一个小时之内,这种速度,有时甚至比开车穿过杭州市区更为快捷。但就是这样两个不仅相距甚近,还时常被人们拿来并称为浙江“双子星”的城市,互相之间却很少关心与交流。

这种互不关心,在我周围的大学生中就有例证。当你询问一个面临就业选择的杭州学生,今后打算去哪儿就业时,答案大抵是:留在杭州,当然好;去上海,有志气;去嘉兴湖州,生活轻松一点也挺好。却从来没有谁说想去宁波的。当你询问一个宁波学生时,得到的答案也会惊人地相似:留在宁波,再好不过;去上海,有理想;去舟山或者台州,也不错。对于两地的学生而言,留在家乡,甚至是“舍近求远”地前往上海,似乎都是更优的选择。

同样都是新一线城市,同样都是副省级城市,同样在城市竞争力、商业潜力等各种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相差不多的收入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虽然仅仅隔着绍兴,但杭州和宁波似乎并不需要对方就能够在各自的地盘独自发展。

杭州和宁波真的可以这么互不相干地发展下去吗?恐怕不行。

“各借东风”:历史过往带来巨大差异

这种互不关心的“冷漠局面”形成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杭州与宁波虽然听上去似乎有着种种相似之处,但实际上确实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着。

杭州的发展基础自古以来就是内向型的。大约从隋唐开始,尽管浙江的行政区划不断变更,但是杭州几乎总是浙江的中心之所在。行政中心所带来的政治与经济优势,使得杭州能够轻易地在广大的经济腹地之中开展区域贸易。与此同时,杭州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又使得杭州作为全国的水运枢纽,将自己的国内贸易网络延伸到江淮等地,在更大范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中获益匪浅。国内贸易的繁荣,为杭州经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至今受益。

宁波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外向型的。宁波从唐宋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曾和广州、泉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但这还不足以让宁波和杭州相提并论。宁波得以成为浙江另一极的机遇,先是在清末宁波成为最早的条约口岸之一,西方技术与思想的传入,中外经济交换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宁波的近代化水平飞快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机遇则来自改革开放。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带来,北仑港建设也同步启动;1984年,宁波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7年,审核成为计划单列市。宁波的经济,和中国经济一样,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突飞猛进。

浙江“双核”的形成,并不只是两座城市的发展史那么简单,它与整个浙江,甚至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都有着殊途同归之处。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沿海的沪苏浙与同属于江南的徽赣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这是目前的现状,但是从历史上来说却并非如此。两宋之后,江南日益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所在,这种经济腾飞所依赖的,正是“杭州式”的国内贸易与区域贸易的繁荣。所谓的“江南”,苏浙徽赣都是富庶之地,彼此之间不相上下。明清之际的徽商,以富甲天下著称,生意遍布全国。江西九江则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既是“三大茶市”,又是“四大米市”,繁华程度不在苏杭之下。真正让沪苏浙从本就繁华的江南之中再次脱颖而出的,正是“宁波式”的外向型,或者说是国际化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近代的五口通商带来的近代化契机,另一方面则是改革开放的大好机会,先是带动了一大批依靠外贸发家的中心型民营企业,随后大型的跨国公司如今也是越来越多。杭州与宁波,既是长三角发展之路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机遇的写照。

“拥抱彼此”:优势互补迎接崭新未来

现在的杭州人确实越发展越有底气。杭州都市圈越来越大,杭黄高铁建成之后,杭州的区域辐射范围甚至超过了浙江省。杭州的国际性不断加强,接连承办G20峰会和亚运会等国际盛会,杭州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断突出,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创新性发展,使得杭州得以摆脱临近上海造成的“回流效应”,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但是越是发展,杭州人身上的压力也越是巨大。集所有省会与非省会职能于一身,让杭州的城市发展显得有些跟不上地位提升的脚步,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杭州想要成为国际都市,就不得不融入国际经济,但杭州本身却没有国际大港作为支撑。同时,杭州想要发展自身产业也需要宁波的制造业作为基础。

而宁波人,虽然仍旧以港口贸易快速增长为自豪,但是也面临着过于单一和集中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许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宁波已经过了上世纪末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那时的宁波经济增长甚至一度有赶超杭州的势头,如今,和杭州的差距越来越大,赶超杭州的目标也没人再提起。这一方面是由于宁波不像杭州这样拥有众多的研究院以及浙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作为技术、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宁波虽然作为国际大港,但是仅有一条铁路与港口相连,无法像铁路枢纽杭州这般拥有广大的经济腹地。

事实上,杭甬之间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互相之间的差别。去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杭甬一体化发展。在环杭州湾经济区规划的“三廊四新区”七大平台中,杭甬两地占其四,发挥两座城市的特色,实现差异互补、共同发展,成为了湾区经济未来的新焦点。

整个长三角地区也是如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单纯依赖国内市场,和过分依赖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式,都无法带来最大的进步。越来越多像杭州这样的非沿海城市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让自己与国际经济接轨。而像宁波这样依靠外贸蒸蒸日上的城市,也意识到只有加强国内的区域合作,才能得到发展的新动力。打破“以邻为壑”,走出发展的“西湖时代”和“港口时代”,共同拥抱城市发展的“杭州湾时代”“长三角时代”,合力利用双方的区位优势,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杭甬双方的城市建设,乃至浙江的强省建设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就能突破瓶颈,走上新的台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