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公园是新建的,这天水人都知道。诸葛军垒又叫无影墩,据说农历六月六日正午,太阳当空,军垒四周没有影子,成为一种奇观,故而,当时的天水人把它称作“无影墩”。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修这座军垒呢?
时光回到1800年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身负托孤之重和复兴汉室之责,夙兴夜寐,一心要北伐,恢复汉室。他深知蜀国地小物乏、人才凋敝,要想统一天下、复兴汉室,必须要尽早北伐,于是就数次起兵,主动进攻强敌魏国。
建兴六年(228年)春,筹措已久的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他一出手就出其不意地声东击西,宣称从斜谷道进取郿城,然后让赵云和邓芝在箕谷做疑兵,以牵制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主力,突然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闻风归附,让魏国朝野震动。这本是一次极佳的机会,却因为马谡争做先锋,兵败街亭,让诸葛亮进退为难,权衡利弊后,他果断撤退,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同年冬天,第二次北伐开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国大将郭淮带兵抵挡,诸葛亮亲自率军到建威,郭淮随即撤退。第三次北伐,蜀汉成功得到武都、阴平二郡,战果不小。
两年后,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占领祁山,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因蜀道难行,粮食跟不上,再拖延下去也只是徒劳无功,他只能无奈退军。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到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下的伏兵射杀,因为张郃之死,木门道留名青史。
第五次北伐,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出武功五丈原,司马懿带兵抵挡,在与魏军僵持一百多天后,诸葛亮因病去世,享年54岁。随后,蜀汉军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
由此可以推断,诸葛亮来到天水城中,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次,诸葛亮所向披靡,下城池、收姜维,形势一片大好。这时,他47岁,身体尚可,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他恢复汉室的夙愿就有可能得偿所愿。拿下天水城后,诸葛亮春风得意,他让士兵们好好休整一番,然后就要继续东进,他的目标是长安,拿下长安,那曹魏就会伤及根本。
一日,操练完士兵,诸葛亮听到有人埋怨身上的“乡土袋”太过累赘,他思虑片刻,下达了一个命令:所有士兵将“乡土袋”里的土倒在城东教场南,以减轻负担。士兵们知道后,纷纷响应,几万将士聚土成山,乡土居然堆成了一座高台。原来,蜀军士兵们知道自己要长途跋涉北伐,就全部带上了家乡的泥土,据说可以解水土不服,到了天水,发现天水水土优美,根本没必要用乡土化解。
自此,诸葛亮就每日登上这座高台,指挥将士们操练,一面又积极准备下一步进攻计划。登上高台,他感觉脚下的蜀国泥土带给自己一股神奇的力量,这让他更加豪情万丈。后来,为了纪念诸葛亮在天水练兵,当地人把这座土台命名为“诸葛军垒”。
虽然之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利,让他错失最佳机会,但是,“诸葛军垒”却长久地留存了下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备受后来人推崇和仰慕,文人墨客经过天水一带,都希望能临台凭吊,以寄托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慕之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陇右一带的人,不论老少,不论贤愚,都对诸葛亮推崇不已。天水、陇南等地,多有诸葛亮留下的遗迹和故事。自北向南,有古街亭、诸葛军垒、天水关、木门道、祁山堡、点将台、阴平古道等众多历史遗迹,它们如明珠般缀连起来,形成了诸葛亮屡次北伐的鲜明印记,闪耀至今。
我一有空闲就会来诸葛军垒处走走,闲庭信步,在幽静的园子里,或徐行,或独立,或静坐,或舒展,享受着少有的惬意。有时,我也登上高台,站在石像身畔,在他的羽扇指引下,看看他所见的山川大地,想一想他那时的天水古城、西北大地,乃至天下大势。
诸葛亮是不易的。三国之时,魏蜀吴三国虽然鼎立,但蜀国经济、军事、人才各方面都是力量最薄弱的,如果不早图大计,久而久之,难免被其余两国吞并。况且,曹魏夺汉,是士人们的心病,就是为了复兴汉室,诸葛亮才舍弃陇亩之间的清闲自在生活,临危受命,为蜀汉所驱驰。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批判诸葛亮,认为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采取了不理智的选择,白白葬送了蜀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白白牺牲了蜀中儿郎的性命。
诸葛军垒,于景而言,几乎谈不上,可它却名列秦州八景之一,全仗着诸葛文化的加持。人文的堆砌,让这里平地起高楼,树立起了天水地区三国文化的高点。小景雅致,风轻日暖,我缓缓行走,摇摆在历史的江波里。
王重扬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