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朋友

什么是朋友?翻开字典给的解释:朋友,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

什么是朋友?翻开字典给的解释:朋友,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度时,可称之为知己。

朋友居五伦之末,这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来算,我们一出生从血缘、地缘等衍生出来的朋友那是一个很大的社交圈子,它就像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太杂了。

古人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不管这些朋友是以利相交或是以义相交,总之人是离不开朋友的。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好像站在悬崖边上没有路,他的人生是绝望的。

就像毛阿敏那首《永远是朋友》中所唱的歌词:“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 路好走”。但是这种友谊,很容易播种,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就可以铸就。有时候,这种友谊很浅,经不起时光飞逝,光阴流转,保鲜期很短。想想我们幼时的小伙伴,一起光着屁股在河坝游泳,一起逃课;学校里的同学,一起上课、吃饭、逛街;再想想现在在身边的朋友,是不是又是新的一拨人呢?

有时候没事干,我就算我自己有多少朋友,从过去到现在,由远到近,但是我不能说幼时和我一起玩耍的,学校一起逃课的,不是我的朋友,尽管现在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可能永远也没有交集,但是我们曾经也是朋友,称不上是“老朋友”,因为老朋友是沉淀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升华过的友谊,现在还依旧联系的。那些过去 联系,现在不联系的人只能成为“故人”。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辆开往未来的列车,有些人这一站下车,也有人到下一站上车,只是这是一辆由时间驾驶的列车。虽然那些下车的人或许我们毕生不能再见到,虽然我们的友谊很浅,有的或许是一面之缘,但是我们互相彼此没有过争吵,没有过恩怨,甚至没有过利益,但是这种限时的友谊是美好的,所以它让我老是怀念。

八年前,也就是2011年。那时候我刚考上大学,那一年的春节,我回到家里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G君,他是我们和我一块上过小学的,他的腿有先天性疾病,行动不便,小学老是留级,他本来是大我七八岁的,但是他老是留级,留到和我一块上过小学。后来我去县里上学,再后来上大学,而他小学毕业后便辍学了,在后来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行动不便,事事都要依靠别人,可以想象的见他的生活肯定很苦闷。

2011年他电话我的时候,我们已经有八年没联系了,我常在外边上学。他给我打电话,把村里小时候一起玩耍过的都叫到一起在他家摆了一桌坐坐,他能叫我,我受宠若惊,有点感动。因为我小学毕业都八年了,我们之间没有像鲁迅在《故乡》中描述的他和闰土之间的那种隔阂,我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起了我们几个人偷商店的香烟躲在果园的小房子里抽到吐,谈起一起做贼被发现,我们都蹲在地下,那人抓住我一脚踹飞,当提起G君时,因为他的腿软站不住,瘫了下去,这主人的一脚提空把脚崴了的趣事,我们边喝酒边吃着,一面有人模仿戏说着,想起那些事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此后的八年,他去了新疆去他姐姐那里了,而我毕业后来北京工作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我永远不会忘记,虽然那些时光已经流逝,那些人也早已到站下车,但是它是我心中很美一道风景,当回首往事时我会觉得那一年,天空很高,风很清澈,从头到脚趾我们都快乐。像这样的事,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但是很多人都来不及说再见就离开了。

普通朋友再升华就是知己,中国人认为只有知己才是真正的朋友。中国人也喜欢交朋友,很多身边的朋友号称自己走到哪里都是朋友,有的人刚见面说了几句话就开始称起知己来。我以前看过一篇文中说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个半的朋友。这个朋友的标准就是知己的这个标准。怎么是一个半朋友呢?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你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的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哪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诉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我用一个半朋友的故事标准来算的朋友,这样算下来怕是我只有半个朋友。朋友固然要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但是为了帮助朋友,救朋友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儿子, 这样子做是用一桩悲剧弥补另一桩悲剧。

如果让我选择,我就要半个朋友就好。我有难的时候,我不希望我的朋友不要自己的老命了,甚至连自己孩子的命也不要了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朋友。反倒是半个朋友,我很欣赏。

虽说“士为知己者死”,但我不希望我的朋友为了我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不要自己的命那是自私。何况现在也没有那样极端的案例来考验友谊。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不说朋友了,就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当你有难的时候,大家早就“树倒猢狲散”了。所以友谊也是,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要考验,经受住“半个朋友”的考验我就很满意了。

在我看来,朋友是无用的,是不用带功利性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以“朋友”的名义利用我帮做一些事,还是爽快的答应了,在不触碰我原则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继续交往下去的,只是每被利用一次,彼此之间的友谊的光辉就会暗淡一点,三次过后便会熄灭,因为我也不傻。

每次和一些朋友玩耍结束回家晚些,母亲就会数落我说,“你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你遇到困难试试,看谁会帮你”,我当然是哑口无言,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人生的朋友怎么全部是患难的呢?全部都是难兄难弟,那日子过的多压抑,多没意思?交几个酒肉朋友,或三两个狐朋狗友,多随性啊。

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朋友之间不要那么沉闷,压抑,在一起该吃吃该喝喝,“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当我真正落难,需要朋友伸出援手时,真是朋友的,尽“半个朋友”的情分就够了,如果能在一帮酒肉朋友里也能有“半个朋友”的友谊,那也算是我三生有幸了。

如果没有,也无所谓。因为人性, 是经不起考验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