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哥”翩翩起舞
“海淀哥”和“姜舞者”(右)“斗”舞
最近,一群大爷大妈在紫竹院公园内跳民族舞的视频火了。画面中,一位穿着格子衫、头顶棒球帽、戴着墨镜,身姿清瘦的大爷带领几位舞友跳藏族舞蹈《格桑拉》,视频最后大爷立半脚尖旋转,敏捷利落的舞姿引得网友赞叹:“高人在身边,广场舞难度就这样卷高了。”
这位大爷被网友称为“海淀哥”。见到北京青年报记者时,他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自己“火”了,“我还真有话说。”
并非专业出身的舞者
在视频迅速出圈并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之际,“海淀哥”并未在第一时间察觉这突如其来的热度,还是后来舞队队员在微信群里告诉他这件事。对此“海淀哥”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同时,他也希望借被报道的机会澄清一下,他并不是网传的舞蹈学院退休教师。“我一直想要传达的理念是:只要热爱并遵循舞蹈规范用心学习,任何人都能在舞蹈领域取得进步。在我们舞队里,没有一个是专业出身的舞者。”
“海淀哥”在2020年底退休,退休前的身份是一名军人。刚退休那会儿,他在公园里结识了几位同样爱好舞蹈的老哥们儿,共同的热爱促使他们决定组建一支舞队。鉴于身为队长的他来自海淀,以“海淀哥”为名的退休舞队应运而生。
“海淀哥”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的初衷是打造男子舞队,要跳出男子的硬朗刚毅。”然而,现实是男性舞蹈爱好者数量太少,反倒是女性舞者热情高涨、人数众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为了队伍的长远发展,舞队最终决定接纳女性成员。
拜专业老师学习4个月
“海淀哥”最初接触舞蹈是为健身,他先是在健身房和一位老师学习舞蹈,但他很快意识到需要更专业的指导,于是决定拜一位专业老师为师。2021年,他全情投入,参加了两个课程的学习,尽管课程存在间断性,每周仅有一到两节课,但累计也坚持学习了4个月之久。“海淀哥”的舞蹈老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海淀哥”在跟随这位专业老师系统学习后,再将自己所学悉心传授给队员们。
“海淀哥”说,他期望通过舞蹈让大家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愉悦心情,并带动更多老年人参与其中。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舞队除了每周日固定在紫竹院公园进行舞蹈展示外,在平日里也没有松懈,积极组织集体练习。“海淀哥”表示,曾有一位专业舞蹈教师在看到舞队跳舞视频后评论道:“这是紫竹院吗?现在广场舞都跳这么好了?”专业人士的点赞与认可对于舞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舞队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遭遇了不少挑战。人员不稳定是首要难题,“舞队组织比较松散,队员们全凭自觉参与,有时候来活动的人很少。”“海淀哥”说,此外,新舞蹈教学难度较大时,队员们的接受速度往往较慢。另外,舞队资金有限也是现实情况,队员们日常跳舞大多身着便装,只有在节日时才会穿上舞服。他们将民族舞视为一种纯粹的退休休闲方式,尽情享受在广场上跳舞的欢乐时光。
坚持跳有品质的民族舞蹈
“海淀哥”说他和队员们一直坚持跳有品质的民族舞蹈,不会满足于跳一些简单动作的普通广场舞,他们的舞蹈常被旁人称赞颇具专业民族舞的风范,这也让他们更加渴望得到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作为业余舞者,我们的舞蹈如果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指点,很难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非常希望专业舞蹈老师能够‘下沉’,给予像我们这样的业余舞队一些指导。当下专业老师大多通过办班授课,费用较高,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哪能学得起呢?”“海淀哥”说道。
当被问到想对关注他的人说些什么时,“海淀哥”真诚地表示:“感谢大家喜欢民族舞,也感谢大家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欣赏。重要的不是舞蹈的完美程度,而是大家在一起能够尽情玩,享受那份纯粹的快乐。”
记者观察
老哥们儿“斗”舞结缘
在搜索“紫竹院公园跳舞”关键词所呈现的视频画面里,有一位同样备受瞩目的大叔,他的舞蹈动作优美且富有表现力,时而还会与“海淀哥”展开“斗”舞切磋,在上周日的公园演出现场,北青报记者见到了这位网名“姜舞者”的队员。
“姜舞者”自幼便与舞蹈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从幼儿园时起便踏上了舞蹈之路。
“姜舞者”说起初他并不了解在紫竹院公园跳舞的人已形成规模。彼时,他常流连于陶然亭公园。一日,从陶然亭公园常驻者那里听闻紫竹院公园广场舞水平很高,怀着对舞蹈的热爱和满心的好奇,他慕名而来。一开始他只是默默跟在一个女性舞队后面跳,他扎实的舞蹈功底,很快便引起了该队资深舞者的注意,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紫竹院广场舞之旅。
“姜舞者”也在2020年正式退休,他说在“海淀哥”舞队里,感受到了一种纯粹而美好的舞蹈氛围。成员们志同道合,相聚于此只为追求舞蹈带来的快乐与健康。如今舞队被更多人熟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加入。
“姜舞者”总结,自退休后参与公园跳舞,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跳舞充实了业余生活,“跟‘海淀哥’这种高手一起跳舞能激发我的热情,取长补短。”在公园跳舞可以让他放松心情,会一直坚持下去。
文/本报记者满羿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