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中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标准探讨

非洲猪瘟(非瘟)是一种让养猪人闻声色变的烈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有效疫苗可以使用。防控非瘟只有两条路可走:生物安全与提高猪群的非特异免疫力。关于生物安全,主要从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着手,降低病毒载量。关于生物安全的具体措施,本文不再阐述。

任何猪病的发生一定取决于三个因素:病原毒力、病原数量及猪的综合抵抗力,非瘟也不例外。

非瘟病毒的毒力,我们没法去改变。病原的数量可以通过生物安全措施使其数量降低到最低,直到最低感染量以下。猪的综合抵抗力分为特异性抵抗力及非特异性抵抗力。特异性抵抗力往往通过疫苗实现,目前为止,非瘟病毒还没有疫苗。

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等物质)。

事实上,非特异性免疫力还与猪的黏膜表面微生物、黏膜分泌物相关。总体上,组织上层的微生态平衡,组织屏障的结构完整性,免疫细胞功能的正常及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绝对值与相对比值的状态决定了猪的非特异性综合抵抗力。我想就中药防控非瘟的可能机理,中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临床评估标准做一个简要介绍。

复方中药防控非瘟的现代药理学可能机理如图1。

图1:复方中药防控非瘟的可能作用点

关于植物精油抑制病原,本人认为,植物精油能够杀灭一些病原微生物,但在实际生产当中,因为精油非常容易挥发且价格贵,添加量受到限制,因此,实际效果需要临床检验。同时,哪些植物精油对非瘟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如果饲料中添加抑制非瘟病毒的物质,理论上能够阻断非瘟病毒从饲料中传给猪,但在实际中使用效果如何,需要更多的科学实验。

中药对肠道细胞的改变,效果非常显著且容易评估。很多研究表明,某些复方中药能够使肠细胞更紧密。检验方法也比较简单,通过猪肠道的组织切片就能够观察出来。另外,通过猪肠道的物理特性检测,我们会发现猪的肠道变得更有弹性和韧性。

非瘟病毒感染后,出现红细胞粘附在免疫细胞上的细胞聚集现象。病理学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血栓与血瘀。中药中很多能活血化瘀的中药,可增强血液的流动性、减少红细胞聚集。

中药对免疫力的调控作用非常确切。很多单味或复方中药能够起到免疫抑制作用,比如常用的雷公藤提取物等。很多单味或复方中药能够起到免疫增强作用,比如说常用的黄芪提取物、参麦饮等。机体在对抗病毒感染的时候,免疫机制的启动速度决定了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免疫机制启动越快,患病动物的存活机率越高。非瘟是免疫器官损伤性烈性病毒病,病毒损伤猪的实质器官的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提前把猪的免疫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

非瘟感染猪后,存在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现象。可能是非瘟病毒侵害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是非瘟病毒损伤机体的实质器官,受损细胞进一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细胞的免疫。过度的免疫反应使体温迅速升高,破坏了正常的体内生化反应。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双向的,既能抑制免疫,也能增强免疫,能起到免疫平衡作用。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平衡作用主要体现在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绝对数量正常及相对值平衡上。

中药中很多成份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比如说乌梅黄酮、绿原酸等。中药中有效成份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病毒的种类是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抑制病毒的物质要起效果,必须在体内达到最低抑制浓度。

因此,试图依靠任何一种通过抑制病毒的模式去控制病毒病,必须要满足二个条件。一是,在病毒感染48小时内,才能起效果。一旦病毒进入细胞,任何抗病毒药都无效;二是,必须每天服用,使抑制病毒的物质维持有效浓度。中药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成份,实际上含量很低。要想获得足够量的抑制病毒的有效物质,实际上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中药的抗病毒机理,往往是体现在对免疫的调控及抗机体损伤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

复方中药作用于病毒感染的各阶段可能起的效果如表1。

表1:复方中药的可能功效

总之,企图通过中药去治疗非瘟等烈性传染病,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提前使用复方中药,使猪群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平衡的免疫状态,能够提高非瘟感染猪群的门槛。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我们如何对非瘟的病性进行辩证呢?非瘟属于瘟疫,和传统的温病有区别。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1582-1652),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大胆提出“戾气”,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温疫论》。以往的医家在阐述病因时,始终没超越六气的致病范围,吴有性明确提出:温疫的流行并非六淫致病,而是戾气,他指出,戾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客观存在,戾气致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他还发现,戾气是通过呼吸道侵害人体的,即邪从口鼻入。

吴氏对传染病的治疗提出了“客邪贵乎早逐”的基本原则,主张“急症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力主早用攻下之法驱邪。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很符合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总之,古代医家吴有性针对传染病,强调一个早字和尽字。早的内涵应该包括早预防与早治疗二个方面。尽字应该包含彻底治疗感染个体与尽力消除传染源。这样的思路无疑和现代传染病处理思路是一致的。

针对非瘟感染不同阶段及临床症状,中医思维是如何辩证的呢?清代-叶天士著有《温热论》,《温热论》把应用了几千余年的“六经辩证”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辩证方法。叶天士把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中医用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

温病发生初期,卫分证的证型: 

1、风热犯卫,症见:发热,恶寒,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

2、暑湿犯卫,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

3、燥热犯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皮肤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

从传统中医思维的角度,非瘟前期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拱料不吃等症状的证候应归为:风热,暑湿,燥热。

温病发生中期

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类型比较复杂。

1、邪热雍肺,症见:口渴,咳喘,胸痛,黄稠痰。

2、热在肺胃,症见:喘急,烦闷,渴甚。

3、肠腑燥实,症见:高热,腹满疼痛,大便秘结,甚者烦躁神昏。

非瘟中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气,呕吐,便秘。通过临床表现,确认病变部位与脏器。非瘟是多器官损伤,因此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温病发生中后期

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

中医归纳温病后期的症状为:热久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神昏乱语或昏愦不语,或见斑疹隐隐。而非瘟中后期,耳部,腹部等出现紫色斑,血斑等临床症状。解剖特征出现,心包积液,心外膜出血等。这些临床症状与解剖特征很符合中医归纳的温病中后期的特征。

温病发生的后期

邪热深入血分而引气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人的临床特点为: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乱语,吐血,便血,尿血,疹斑密布。热盛引肝风之象: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非瘟发展最后阶段的临床的特征为:吐血,便血,斑疹,神昏等很符合传统中医温病的后期。

总之,中医叶天士医家针对温病用卫气营血去区分温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中药组方来治疗。不过,因为猪是经济动物的属性,我们应该注重群体预防而不是个体治疗,应该注重正气足而邪不可干的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温病的辩证是针对已病个体的辩证,因此,面对非瘟我们应该用中医思维去判断瘟病的阶段,力争在非瘟初期就淘汰掉已病的个体,同时进行大群的未病预防。

不同古代中医,针对瘟病阐述各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去学习,借鉴中医思维,更要用历史缔造者的高度去发展现代中医。

我们如何评估一款中药的免疫调理及消化系统康复功能呢?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免疫器官指数、玫瑰花环试验检测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各角度去评估。

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注射特异免疫原,然后测定一定时期后的抗体水平,评估猪群的免疫状态。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可以采取简单但比较实用的方法去评估。比如,我们把猪群中生长缓慢的猪或僵猪挑选出来做简单实验。因为僵猪群体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如果复方中药能够短时间康复僵猪的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使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那就能证明该复方中药的功效。

一头亚健康的猪,往往从外表上也能反映出来,比如被毛粗乱、皮肤苍白等。因此,如果复方中药能把一头外表病态的猪调理成一头皮红毛亮、生长速度正常的猪,也能证实中药的免疫调理功能及消化系统康复功能。总之,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不仅对提高非瘟感染猪的门槛有意义,且对提高猪群的健康程度有价值。如何评估一款中药的抗机体损伤功能呢?可以通过感染动物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获得结论,也可以通过实验动物的血生化检测,评估机体各实质器官的损伤情况,最后做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中药具备良好的抗组织损伤功能,因此一定能够降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的死亡率。这个结论,具有科研意义但没有生产实际意义,因为即使能够使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的死亡率下降,但治疗过程,带毒猪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传染源。因此,非瘟不能治疗,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一个实际生产问题。防控非瘟的复方中药配方的设计方向,我们一定要面向预防而不是治疗。

总之,防控非瘟,生物安全与提高猪群的非特异免疫力同样重要。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绝对的生物安全是不存在的。任何抗病毒药也会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种结果。到目前为止,中药到底能提高多少非瘟感染猪的最低浓度,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但中药能提高猪群健康状态的这个结论是科学的。我们既要积极研究与科学使用中药,使中药为养猪业保驾护航,也要避免夸大宣传,误导广大养猪人。

最后,送广大养猪朋友们几句话:

一般而言,不能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防非瘟产品都是没有价值的产品;不能提高猪群健康程度和生产性能的防非瘟产品都是没有价值的产品;

能减少应激反应的产品都有助于防控非瘟;仅仅通过药物就把猪养好的养户都会倒在非瘟面前。

第一时间拜读了郑博士的文章,首先是感觉到博士的思路清晰,对中药用于非洲猪瘟(病毒病)的陈述:是针对病毒抑制,对肠细胞的改变,还是对“免疫平衡”的调节?逻辑上十分清晰。

其次,博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如,“…相关细胞因子的绝对值与相对比值的状态决定了猪的非特异性综合抵抗力”就很简炼的将非特异性免疫的评价指标量化。

“任何一种抑制病毒的物质要起效果,必须在体内达到最低抑制浓度”、“一旦病毒进入细胞,任何抗病毒药物都无效”、“中药抗病毒的机理往往是体现在对免疫的调控及抗机体损伤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企图通过中药去治疗非瘟等烈性传染病是不切实际的”这些观点掷地有声。

作为中医世家,郑博士也对中医如数家珍,从吴有性《温疫论》“客邪贵乎早逐”、“除恶务尽”到叶天士的“卫气营血”都让我学习了不少知识。博士在叙述之中,既没有偏执一域,也没有见到任何想用现代医学的思想改造中医,而是很好地保证了各自独立体系,在文中相得益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