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历法变迁,闰年的美好始终不变。
历法因农业而生,因农耕而不断完善。
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公旦建观星台,测量并记录每日日中的影子长度数据,找出季节的变化规律,制定出中国第一部最古老最原始的节气历法。
而在西方,人们也利用天时地利,创立了初期的历法。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记录着传统农事,以后历法不断发展,计算精度不断优化,逐渐完善。
古人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之间的矛盾,于是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从而保证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保证了岁首在冬末春初,因此设置每19年中设置了7个闰年,即三年一闰五年二闰。
在唐朝,人们在预测日食的时候,发现了历法与实际天象出现较大误差,唐代的天文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编造新历,完善历术,使得历法进一步规范,唐朝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走向了成熟。
李渊开创大唐帝国后,于武德二年颁布《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
由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的计算方法问题,高宗麟德二年起,唐朝颁布了李淳风编写的《麟德历》。《麟德历》虽然在前期历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仍然存在缺点,就是没有在历法中考虑岁差。
到唐开元九年的时候,《麟德历》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下去。加之《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于是,唐玄宗诏令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编撰新历《大衍历》,开元十七年《大衍历》正式颁行全国。
《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一直沿用近百年。当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把《大衍历》带到日本,在日本广泛流传使用。
唐穆宗长庆二年,司天官徐昂制订的《宣明历》,成为又一部优良的历法,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时差、气差、刻差而著称,更进一步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确度。
其实,不仅仅是我国古人对闰年历法的不断探索完善,西方国家古代也流传着闰年背后的美好历法传说。
在爱尔兰流传着这么一个浪漫的传统,每个闰年的闰日(2月29日),女孩子会捧着克拉达戒指向男孩表达爱意,并和自己心爱的男子求婚。
古罗马帝国尤利乌斯恺撒推行“四年一闰”的历法,其养子奥古斯都继承王位后,进行了重新分配,规定二月为28天或29天。
公历的引入是为了与世界接轨,农历则是中华农业生产的延续。《人民日报》报道称,公历2020年为闰年,按照农历来计算,庚子鼠年将迎来“双闰年”和“双春年”。
如论古今中外闰年的变迁,但是历法背后,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始终不变。
2020,美好始终相伴。
参考资料
1、隋朝·刘焯《皇极历》;
2、唐代·李淳风《麟德历》;
3、唐代·一行《大衍历》;
4、唐代·徐昂《宣明历》;
5、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
6、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合撰《新唐书·历志一》;
7、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