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一画论”艺术理论

人的进入,才能“法自我立”。即人为主体的存在,“太古太朴”为客观的存在,两者是相存相依,相互统一的。如宋雨桂一系列的山水画作品最为典型,其画面精致,格调高雅,彩墨聚合,相得益彰,有空旷深幽的意境美,呈现出中国画艺术的大美境界。石涛所说的“万象之根”,是画家所关注的画艺内涵,“万象”为我所用在哪里?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好了就会产生效果,用不好就不能表达画家的艺术思想。吴冠中的画幅虽不大,但是画面的精神内涵却很丰富,也就是说“万象”是直接转化为画家内在的艺术美感心声的,它不是简单的衣一幅画面!从技法上看,似乎我们也能做到,但它从审美上就是多数人所不及的了,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石涛看重的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他强调指出“一画论”的重要性,是为“众有之木,万象之根”。画家的本体思想意识就是画艺之本,是艺术展示自然万象美之本源,所谓“见用于神”“藏用于人”。

需要指出的是,以无法贯众法需要一个长期审美积淀的时间过程,“从于心者也”,即从于画家“内在力量”,关乎画家内心深处,有心就有意,所以中国画又称写意画,对于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等万物,能达到生动形象,曲尽其态。石涛认为只有“此一画收尽鸿濛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唯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才能达志。画家能以所有笔墨体现其“鸿濛”的存在,即画家的生命、艺术、审美涵养,因为这一切都是属于万象的存在,包括画家本人以及鸟兽草木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情美姿,客观的亭台楼阁也都有各自的造型物象。中国画艺术是竭尽画家的笔法技艺之能来传达其对万事万物的心意之美。否则,就不会完成一画论中“洪规”的审美要求。同时,古人画中隐含了对万事万物总体的驾驭和表达能力。绘画是根据每个画家的心性来做的,而不是盲目的去做,同中国书法艺术一样要有所选择,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清代董棨说的“惟此腕底风情,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由此我们可知,中国画艺术上从无法到有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由画家内在的审美意识来统摄把握的。石涛强调以有法贯众法,驾驭艺术创作整体的作用。画家要把自我的内在美感东西亮出来,法随意生,所谓“画者,从于心者”,就是从于画家美感之意,画家对艺术表现技法上的总体把握与应用,其“洪规”才会真正发挥作用,自然会出现画家“见用于神”的妙意作品。——摘自高译《浅析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创造理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