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口口口
前两天晚上看到Gay圈撕逼,几位小Gay吵来吵去。说实话,我看到最后也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是一个字频频出现,吸引了我的目光:
“口”
*吵到一半,0突然指出对方口了自己,似乎认为这样可以占上风?
*对方很在意这个“指控”,坚决否认口了0
直到我关上手机,“口”字仍然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令我忍不住想问:“为什么他们这么在意谁给谁咬?为什么1会认为给0咬就是‘下贱’?”
查了资料后,我才意识到,撕逼的gay们可能将传统异性权力关系挪用到1和0的关系里。他们其实是在说“男性不该给女性咬”。
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性别观念确实影响着咬行为,它不但影响了咬角色的分工,还使得咬对不同的性别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影响。
01.
性别不同,
咬的心理影响也不同
咬不但能让身体爽,还会对心理产生影响。但你的性别决定了你受到的影响不一样。
比如对男性而言,如果在休闲性行为中发生咬,他们会对自己感到更满意、认为自己更受欢迎。
但 对女性来说,咬与被咬,却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被咬的女性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性行为参与度,从中获得个人满足,并感到自己更加自我坚定、有主动性且技巧丰富;
而与被咬的积极体验相反,在谈起为他人咬的经历时,女性的叙述中包含着与胁迫(coercion)、羞耻、愧疚、无知(ignorance)相关的体验。在休闲性行为中为对方咬的女性往往感觉自己被性伴侣利用,似乎性伴侣并不在乎她们的感受,而只是使用她们获得快乐;她们体验到的性愉悦和满意度也更低,对性行为的焦虑和愧疚感更高。
这么看来,对女性来说,应当是被咬的体验多多益善才好。然而事实是, 比起男性,女性被咬的比例要少得多。
2015年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性历史的调查发现,在发生初次咬行为时,有65.7%的男性被咬,而在女性中,这一数字只有25.5%。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最近一次休闲咬行为中,双方相互咬占了不到四成,有45%的男性单独享受了被咬,而只有16%的女性单独被咬。
*“在没有发生性交而只有咬的情况下,谁是咬的接受方?”截图自England,P., Shafer, E. F., & Fogarty, A. C. (2008). Hooking up and forming romanticrelationships on today’s college campuses. The gendered society reader, 3,531-593.
02.
咬的背后,
社会性别观念在起作用
之所以会存在上述体验、次数上的差异,是 社会性别观念在起作用 。
性别观念根植于社会的多个层面。 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方式,性别观念的力量被施加到每个个体身上。 比如, 在性方面,性别观念具有双重标准 ,男性会被鼓励进取、多发生性行为,而女性则被教育要被动、避免表现出自己的性欲望。
因此,同样经历了咬,男性会觉得更加自信,而给他人咬的女性却会被冠上“荡妇”的蔑称,遭受心理和社会压力。
同样地,在性上,男性往往更多关注自己的性愉悦,而女性则被认为需要确保男性获得愉悦。心理学家Nicola Gavey指出了一个现象: 当无法给伴侣带来性满足时,女性会被称为“冷感”(frigid)或者“骗子”(a tease),而男性不会被这么对待。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提供咬的数量会远远高于男性。因为即使一位女性对咬并不愿意或不感兴趣,在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她会去试图忽视或克服自己的不适;此外,也有女性并不愿意和男性发生插入式性行为,但出于满足对方的压力,选择用提供咬作为替代。这是令人痛心的事,性的愉悦怎么可以建立在强迫一方付出上?
而且对于女性来说,比起插入式性行为,咬和轻柔慢捻抹复挑带来的高潮要多多了。
所以姐妹们开车时不妨和伴侣提提要求,也享受一下被咬带来的愉悦;而男性朋友们,当你们看到伴侣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快乐,难道不会更有成就感吗?
俗话说的好,你不咬,我不咬,轮到自己没人咬;你来我往,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