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50年艺术生涯回顾:以提问方式解读当代艺术之道 - 凤凰艺术

徐冰:有问题就有__

2024年12月20日,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个人大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在成都市美术馆B区隆重开幕。这不仅是徐冰首次在西南地区举办大规模展览,更是他对当代艺术新边界的一次深入探讨。

展览以“有问题就有__”的开放式命题展开,不仅呈现了徐冰历年经典作品的回顾,还展示了其最新创作的装置与互动实验作品。

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吴洪亮将展览转化为一个提问的场域,7个核心问题与30多个延展问题贯穿始终,“引导观众通过互动式问答与作品展开对话。

同期,《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活动也在展览现场开展,特别邀请多位高校教授围绕“有问题就有__”这一主题核心,展开一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学术对话。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凤凰艺术视频,采访:肖戈,摄像:张红涛,剪辑:湛湛

2024年12月20日,成都。

在初冬的成都,艺术界迎来一场重量级展览——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个人大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成都市美术馆B区隆重开幕。此次集中呈现徐冰50年创作历程中的经典之作以及最新的作品,80余件艺术作品在超2万平方米的展厅空间里震撼展出,这不仅是徐冰首次在西南地区举办大规模展览,更是他对当代艺术新边界的一次深入探讨。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吴洪亮策划,为展览注入了深厚的学术性与独特的叙事视角。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主题墙

▲ 开幕式到场嘉宾合影

开幕当天,成都市美术馆人头攒动。从来自全国的艺术界专业人士到当地观众,都前来“赴约”。展览现场既有徐冰的经典之作,也有全新创作的跨界实验作品,近2万平方米的整个展览空间仿佛被无数问题填满,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则等待观众一一发掘。

▲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徐冰致辞

徐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提供答案,而是不断提出问题。当代艺术的价值,不是给定一个边界,而是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这一观点成为展览的核心线索,也点燃了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吴洪亮致辞

策展人吴洪亮在现场分享了他的策展思路:“徐冰的艺术不是单纯的观赏,而是一种让人参与、让人思考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公众理解艺术家的提问背后,隐藏着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深刻回应。”

展览以“有问题就有__”的开放式命题展开,不仅呈现了徐冰历年经典作品的回顾,还展示了其最新创作的装置与互动实验作品。从学生时期的素描作品《大卫》到涉及人工智能与太空探索的新作,这场展览以其跨越时间与媒介的深度布局,引发了公众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装置,这些作品都以徐冰独特的语言体系,回应着当代艺术中的关键命题。

一层展厅是徐冰历年经典作品的回顾。

▲ 《大卫》 徐冰

步入展览,观众首先会被徐冰大学一年级创作的素描作品《大卫》吸引。这件作品并非简单的技法展示,而是徐冰早期对艺术态度的鲜明体现。吴洪亮透露,这幅作品诞生于徐冰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一年级的寒假期间,当时徐冰独自一人完成了它。作品完成后,靳尚谊院长称其为“央美建校以来最好的《大卫》素描”而徐冰在现场则谦虚地对“凤凰艺术”说道:“后来喻红的素描大卫超越了我的,成为了中央美院最好的素描大卫作品。”

徐冰《大卫》这幅作品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技法层面。吴洪亮解释道:“素描不仅是一种基本功,更是一种耐心与专注的修炼。徐冰通过一笔一笔的描绘,展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传统方法拓宽自我,锤炼出一种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这种坚韧的艺术态度,贯穿了徐冰的整个创作生涯。”

▲ 《地书》 徐冰

▲ 《凤凰》 徐冰

这种态度也体现在展览中的其他经典作品上,用“无意义”文字书写的《天书》,重新定义全球化图像语言的《地书》,以及用建筑废料制作的寓意“非凡与沉重”的大型装置《凤凰》……这些作品既是艺术语言的创新,也是对社会现场的深刻提问。这些作品在视觉震撼之外,更深刻地回应了艺术家对社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 《天书》 徐冰

其中《天书》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也被视为徐冰成名作的。他亲自设计刻印了数千个“伪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该作品先后被邀请至中国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艺术机构展出,并编入《加德纳世界艺术史》等权威艺术教科书。

▲ 《文字写生》 徐冰

▲ 《会文书》徐冰

徐冰的创作从并未止步于传统媒介,在此次展览中,他对人工智能、太空科技等新兴领域的探索同样引人注目。徐冰始终认为新科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创作理念始终是回应社会现场提出的问题:“太空、AI,甚至我们手机里的生活场景,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是刻意去做“技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来研究这些新领域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 《天书号》 徐冰

▲ 展览现场还原了《天书号》 落地时形成的坑洞

徐冰五年以来对太空艺术领域的探索成果作为本次展览展出的重要一部分,除了《天书号》作品本身,观众也将在现场看到,因“徐冰天书号”发射失利,受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等自然力量而产生的残骸碎片、环形山巨坑、载荷舱内的金箔材料等种种来自外太空的“创作痕迹”,真正在场式见证徐冰的太空艺术探索之路。

▲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 《卫星上的湖泊》 徐冰

除了对太空、科技的探索,徐冰同时也将艺术探索的视线从未来转向文明之源的回望,其中《墙与路》作品便是通过拓片这一古老技法,将中国长城与罗马古道这两条历史象征并置于当代空间中。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不仅揭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通过拓片技术真实记录了历史与现实时空的交叠。吴洪亮认为,拓片的真实性和时间跨度,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拓片不仅记录了物理信息,也记录了文明的痕迹,像是艺术的化石,与今天的星链等新技术遥相呼应,构建了一种超时空的艺术语言。”

▲ 《墙与路》 徐冰

展览也展出了徐冰的影像作品,如中国首部没有专业演员和摄影师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画面,被评价为是“比纪录片还客观的现实记录,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生活本身”。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入围多项电影节,并获得瑞士洛迦诺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

▲ 《蜻蜓之眼》 徐冰

▲ 《蜻蜓之眼》徐冰 工作室24小时采录各地的监控视频(摄影师:牛涵)

徐冰的艺术始终与社会现场紧密相连。他关注的不仅是技法本身,而是技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新的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 《五个复数系列》 徐冰

此次展览的主题“有问题就有__”来源于徐冰的一句名言:“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策展人吴洪亮以此为灵感,从中将艺术二字拿掉,留下了不断闪烁、留待作答的“__”,希望由此引发观众的疑惑与沉思,同时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将展览设计为一个“提问”的场域。

在展厅中,7个核心问题与30多个延展问题贯穿始终,将当代艺术转化为一次轻松诙谐的思考过程,引导观众通过互动式问答与作品展开对话。这种提问式展览的设计,还借鉴了傅雷先生在1944年为黄宾虹策展时提出的“观画,答客问”的理念,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将艺术的欣赏延伸为思维的互动。

▲ 徐冰在开幕式现场为观众作导览

作为展览策展人,特别强调了“开放结构”的策展理念:整个展览空间并非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多重叙事的方式呈现,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观看路径,在不同的展厅、不同的时间段中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吴洪亮认为策展人不仅是作品的陈列者,更是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策展的过程,是不断与艺术家、作品、观众对话的过程。他提到:“我们将‘艺术’简化为一个跳动的光标,象征未完成的状态。这不仅是对徐冰作品的开放性表达,也希望观众能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思考——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艺术又能生成怎样的意义?”

▲ 《猴子捞月》 徐冰

▲ 徐冰写书法

有评论家认为,这种策展方式也非常契合徐冰的艺术精神:“徐冰的作品本身是问题的集合,而吴洪亮用开放的展览空间,让这些问题被层层展开,同时让观众得以反思自身处境。”

▲ 《背后的故事》 徐冰

▲ 徐冰《背后的故事》工作照

吴洪亮也希望这样的提问场域可以成为年轻人思考、创作发生的思维动能,徐冰更从此一视角肯定了这样一种从“问题”出发,连接艺术与思维的展览方式,同时也将会是当下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面对当代艺术困惑时的深入思考契机:“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其实,当代艺术正是因为没有固定的边界,才充满魅力。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科技到社会问题,都是它关注的对象。这种展览形式,既提出问题,也启发观众思考。“

西南地区作为徐冰的出生地,成都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也成为本次展览的重要背景。近年来,成都通过持续的文化投入和创新,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发声地。而徐冰展览的到来,不仅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的认可,更为成都打开了一扇探索未来艺术的窗口。

▲ 《鸟飞了》 徐冰

▲ 《荣华富贵》徐冰

在谈及来成都做展览的感受时,徐冰说道:“成都是一个特别有文化感和特别有生活情趣的地方,所以非常适合让艺术在这里发生。我总觉得西南地区的艺术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特别的有热情,所以这个展览其实对他们是有意义的。因为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其实也是大家脑子里一直在疑问的事情。

▲ 《A, B, C…》 徐冰

▲ 《芥子园山水卷》 徐冰

策展人吴洪亮则表示:“成都的艺术土壤既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能包容新兴的当代艺术,这为我们策划这样的展览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到场嘉宾合影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延续了:“我们生活在哪里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的灵感来源,为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本次活动特别邀请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长尹吉男,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院教授、硕博士生导师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邵亦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晔,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易丹,共同围绕“有问题就有__”这一主题核心,展开了一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学术对话。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现场

每位受邀嘉宾都将借此机会,分享自己近期最核心的思想推进和最希望分享的学术成果。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结合徐冰的艺术创作,探讨问题如何激发艺术的创生,以及艺术如何回应和塑造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现场

这一场研讨会也再次证明“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场关于当代艺术边界的集体探讨。在这个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是问题的衍生,而每一次观众的驻足与思考,都是对问题的再创造。吴洪亮也强调展览的核心不仅在于作品的呈现,更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对于未来艺术的探索:”徐冰的创作始终体现着艺术边界的开放性和对未知领域的持续追问。徐冰常说:’艺术不能局限,它的价值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展览以问题为线索,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希望唤起观众更开放的思考。”

▲ 《清明上河图》徐冰

▲ 《人工智能无限(AI-FI)电影》 徐冰

他补充道,这种无边界的艺术探索也恰好与当下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相呼应。在展览中,不少与AI生成艺术相关的作品都在探讨版权、原创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数字时代对艺术的新挑战与机遇。徐冰在采访中也阐发了他基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考:“AI生成系统可以不断生成新的画面,但这些画面转瞬即逝,只有观众截屏时,它才‘属于’你。这种‘零版权’的模式让我思考:艺术是否必须拥有版权?艺术的生成是否就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动态记录?AI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 《无主画作》 徐冰用AI生产的图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成都市美术馆已然成为问题与答案共舞的“实验场”。或许,正如展览标题所暗示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在追问中继续向前。

▲ 徐冰和策展人吴洪亮在作品《何处惹尘埃》前

恰如徐冰对艺术核心的定义:开放性和对社会现场的持续回应。艺术已经没有固定的边界,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未来的探索方向,可能会更加注重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融合,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提问与追踪。徐冰也相信,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永无止境的探索。

▲ “徐冰:艺术手制书”活动海报

▲ 《地书立体书》 徐冰

开幕同期,“徐冰:艺术手制书”于2024年12月21日在白夜花神诗空间开幕,并于12月22日下午在展览空间举办“手制书与文学”讲座与对谈

徐冰的话

向上滑动阅览

做了一辈子艺术,却把艺术的范围给做没了。现在才认识到,当代艺术其实是没有边界的。也没有权威可以说:当代艺术是什么。

正因为他没有边界,这种“不清楚”才这么吸引我;去做,去找,去追问。我发现,我做艺术的核心动力是来自于个人的生命能量与做事的态度。我受不了只做一种样式的东西,只有未知的东西才引起我的兴趣。认真努力去做的动力是简单的,就是想看看最后的结果与最初的设想是否有出入,特别是那种没人做过的,结果会怎样没人能告诉你,自己也不知道的事。一个项目结束了就再进入下一个。我的艺术就是这样向前滚动的。

而什么项目值得做,这取决于你对艺术这件事与社会现场关系的判断能力。而社会现场与文明环境总是在变异中,今天的新科技、太空、手机,这些都成为社会现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把生活的百分比分配给了手机生活。生活方式的变改,都会反映在艺术表达法的变化上。

我总说,艺术家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建造属于他自己艺术表达法的“闭环”,过去作品是对新作品的注释,新作品又是对旧作品的重新发现。但是时代的变异,总会让这个“闭环”出现新的缺口、新的问题,从而又要找到新的手法去修补,这样说来,做艺术就是件无止境的事了。

这次展览是我首次在西南地区,也是我的出生地,做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与古典手法的艺术相比,当代艺术一定带有不成熟性。希望借此机会向人民汇报;与艺术界同仁交流,求得批评指正。

感谢成都市美术馆以及所有使此展实现的机构、团队及个人。

徐冰

2024年11月27日

吴洪亮的话

向上滑动阅览

徐冰的艺术创作很像写一本书,一本以自我的方式直面世界的白皮书。

徐冰用他的思考与行动,等待智慧的到来,然后编辑到作品里,温文尔雅地震撼你。

艺术常常就是个“样子”,徐冰是我认为艺术家该有的“样子”。

2016年12月1日,徐冰老师送了我一本书,《我的真文字》。书腰上有一句他写的话: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句话源自徐冰写给年轻艺术家的一封信,也是这次徐老师成都展览主题的来源。最终定名为:“有问题就有__”着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题目最后的那道小横线,是未知与好奇的起跑线,而“问题”是引擎。艺术的有趣之处当然不在于回答,而是对“生”与“活” 的一次次追问。问题永远是一片蓝海,小横线则成为了一条海平线,是渴望踏入无垠的分界线,进而是徐冰心中那条与太空交接的卡门线。太空也不过是个隐喻,之于艺术家的思考可能都太小,太具象了。

胆怯的人是不能做艺术的。在徐冰新版《我的真文字》的封底烫了李陀先生写的一段话:“讨论或者评价徐冰,一定要注意,他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者,是一个在现代艺术领域里造反,掀桌子、掀屋顶的人。他的这个反叛,不但对中国当代艺术,而且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重新探索、摸索21世纪艺术的新走向(不只是中国,也涵盖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读李陀先生的这段话,有点不舒服,是不是作为朋友的捧场呢?但是想到徐老师的一些表述,的确他的视野不在我们固有的艺术领域,是艺术+,甚至是非艺术的。徐冰的野心是以艺术这把利剑与一切相搏。所以,“有问题就有__”是一次在线的未知,是不完整的也许,是可能发生之前的等待。

总之,这次展览就是一次对问题的驱动。之于艺术家徐冰的角色,让我想到了屈原的《天问》以及柳宗元的《天对》,而我的角色希望成为一个注疏者或者一个蹩脚的翻译,做得更好一点或许可以像傅雷给黄宾虹策展那样,来一次《观画答客问》的设问之旅。故而,这个展览大家绞尽脑汁设置了七个问题:

1、画素描有必要吗?

2、版画有什么独特的基因?

3、文字可以这么卷吗?

4、如何抓住社会现场的能量?

5、传统与现代能否为我所用?

6、艺术为什么要介入太空?

7、未来,艺术,你怎么看?

对于这些问题以及不得不给出的某些解释,观众可能会越看问题越多,越看越摸不着头脑。我想说,那会是一个正常的结果。因为,徐冰一直在做的,就是突破与建构相互交错的双循环。理解徐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理解了当今艺术表象背后的许多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本次展览是一个理解艺术思维方式的,不一定好玩,但绝对有趣,帮你开脑洞的展览。对不明白与陌生有一丝爱好,喜欢挑战自我心理的朋友,应该会喜欢。我们更希望这不是一个艺术家自说自话的展览,而是观众将自己的思想借由美术馆的平台加以聚合的能量场,因为有问题就有一切可能。那条小横线是专门留给你的。

还想说,由于好奇,我问了某人工智能APP一个问题:艺术家徐冰的代表作有哪些?它的回答让我很开心,它列出的那些作品,这次展览中都有,不仅如此,还有好多你不曾见过的新作品。你甚至会感受到“每一股风,都是AI不可企及的”。

最后要感谢成都市美术馆的同仁、徐冰老师的团队以及策展团队的倾心努力,让所有问题变成了展览。

吴洪亮

2024年12月6日(大雪)于北京望京

徐冰(1955 -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1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1999年获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 年获首届“Artes Mundi 国际当代艺术奖”。2006 年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 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红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

展出时间:2024年12月20日-2025年5月30日

展览地点:成都市美术馆B区

(凤凰艺术 成都报道 采访/肖戈 编辑/曹依婷 摄像/张红涛 剪辑/湛湛 责编/索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