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有个元代画家。一天中午,他来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在富春江边的一块礁石上对着周围的美景潜心作画,不料,背后突然被人猛推一把,他毫无防备,一下子掉入江水中,他就是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被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之一。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这一次黄公望很幸运,当时正好被路过的一位樵夫看到,得以救起。事后,黄公望回想到,自己曾供出张闾的罪行,使其受到严惩,这次多半是他的后代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张闾是谁?是他43岁那年,在江浙行省平章相识的一位贵人。
黄公望,原名陆坚,七岁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无子嗣的黄氏,黄公望子久已,大喜过望,给他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自小天资聪明,琴诗书画样样精通,长大后希望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然而,他时运不济,当兴冲冲地进京赶考时,科举考试被元朝统治者停废,渴望通过科举“立国安邦为相宰”的愿望破灭了。
元朝时期,汉人是受歧视的。25岁的黄公望,才华满腹,却只做了一个小小的书吏。43岁那年,他与张闾相识,再次被辟为书吏。1314 年,张闾于江浙行省行“经历田粮”之法,黄公望负责田粮事宜,也就是核实土地、增加税收、平均差徭。张闾为人十分苛暴,执行中“括田逼死九人”引发民乱,元仁宗下令逮捕,黄公望受牵连也一并入狱。等他从牢狱里放出来时,已经是50岁的老人了。
此时的黄公望回想着过去,失望又无奈。他决定放弃仕途,加入新道教,终日纵情于悠悠山水之间,开始用笔墨抒发自己的理想、情感和生活志趣。
元代书画家 赵孟頫
50岁的黄公望为学画,拜师赵孟頫。赵孟頫生于1254年,比黄公望大15岁。他博学多才,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元代画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赵孟頫的影响,黄公望也是其仰慕者之一。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通过好友王蒙的引荐,凭着自身的才学和绘画功底,得到赵孟頫的器重,之后,又得到他的亲自指点。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尤其是他的力推“古意”,绘画意趣的书法化写意上,在黄公望的笔下都得到极大呼应。再加上黄公望早期对董源、巨然的作画风格有深入研究,也间接师法荆浩、关仝,晚年的绘画技法,他根据自身的领悟而大变,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成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元季四大家”之冠。
董源的《潇湘图卷》(局部),风格平淡天真
荆浩的《匡庐图》,一目千里
晚年的黄公望,人们经常看到他打一瓦瓶酒,仰卧湖边石阶,看着对面青山,一口口小酌,喝完便把瓦瓶一丢,日积月累,堆成高高一摞。当月色明朗,他就来泛舟于江上,每遇上特殊的景致,怪异的树,他都会拿出随身带的画笔,认真记录。他的绘画作品在晚年也达到顶峰,70岁左右绘成《溪山雨意图手卷》,73岁时绘《天地石壁图》,81岁绘《九峰雪霁图》,79岁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成于82岁。
至正七年,79岁的黄公望在道教师弟无用禅师的陪同下来到浙江富春江畔,被这里“无处不成画”的美景吸引,决定留此作画。于是他整日坐在荒山乱石的树丛中,即使风雨大作,浑身湿透,也毫不在意。他走走停停,观察风云变幻;身带纸笔,观摩速写,等有灵感了再在画卷上画上几笔,这时断时续地画,一画就是四年。画作完成不久,黄公望就离开了人世。《富春山居图》成为他一生绘画成就的最高代表。
富春江畔
了解了黄公望的一生,再看《富春山居图》,七米长卷,从一座浑厚大山开始,峰峦浑圆敦厚,随后山势渐缓,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然后画笔突转,画面由密变疏,一片水沙,有一年四季的流逝。
江中有两艘小船并行,船上的渔夫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在整片的留白中,如一颗尘埃。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
一人端坐凉亭,从他的穿着看,像是一位汉人士大夫,遥望远方,若有所思,隐居深山仿佛在表达着文人身处元朝的无奈。
画面上,风景含蓄着四季的变化。前端的景色饱满,树木茂盛,像是春夏,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中间是秋景,山林肃静苍茫,生机渐弱;往后,树梢上没有了树叶,大面积的留白,突出了冬季的繁华落尽和人的萧条淡泊,仿佛在表达这时的他已无牵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
整个作品,平心静气,含蓄蕴藉,既无巉岩之险,亦无群峦之雄,平淡天真自然,角度变化万千,意境连绵不绝。
再看画面题跋: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至堂。
(钤印)二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意思是:至正七年,我返回富春山的居所,无用师与我同往。闲暇时日,我开始在南楼握笔作此画。兴致来了就画,并不觉得疲倦,布局构思了些,就马上填染笔墨。历经三四年,还没能完成,大抵是因为这画留在山中,而自己常云游在外的缘故。现在特地取回,放在行李中,等早晚得闲暇,就可以为它着笔。无用师过虑了,他担心有人巧取豪夺,就让我先在卷末题记,这或许能让别人知道这幅画创作完成有多难。至正十年春季,在庚寅年端午节的前一日,大痴学人写于云间夏家的知至堂。
(钤印)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作,先是他的全真教师弟无用收藏,后是沈周,明朝吴问卿。吴问卿对此画异常珍爱,死时还要烧掉殉葬,幸好被侄子抢下来,但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现在,前一段的《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的《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两岸办了个特展,两幅画在分开300多年后首次合璧,每天有万人前去观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然而《富春山居图》的这两个部分目前也只合璧过一次。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请横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