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剧中,都有员外,大腹便便,摇头晃脑,没有官服,但在地方上,他却是头面人物,是豪强,是无冕之王,能够左右狱诉,干预地方司法,黑白通吃,唯我独尊,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刘八女就是。《水浒传》中的卢俊义也是个财大气粗的员外。而历史上,员外则是一种官员的称呼。
按照《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一书中的解释,员外一词有三种意思:一是官制用语,指官制规定中的定员(正员)以外的官。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等。隋朝依此。到了唐朝时,员外官员猛增至2000多人,皆给俸禄,管理政务,因为人多争权,导致员外与正员之间常有摩擦,而至于打架斗殴,拳脚相加。二是指南诏国的一个官名,位在大军将下,与唐朝的试官相仿。三是员外郎的简称。
以员外冠之于前的官职很多,如员外司马督,这是个侍从武官;如员外羽林监;如员外官,指正式编制外添置的官员,多用于安置引退、免职的臣僚,无实际职事;如员外将军,正式限额以外添授的将军;如员外谏议大夫、员外散骑常侍等等。
员外组成的官员中,最有趣味的是员外郎一官,下面,我们来聊聊历代官制中员外郎的一些情况。员外郎这个官,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员外散骑侍郎的简称。
到了隋朝时,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开始设置了员外郎这个正式的官名,这个官就是尚书省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司的次官,也即副职。员外郎的职责是,协助长官侍郎管理本司的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也算有点实权。
隋炀帝大业三年(620)时,隋炀帝废除了员外郎一职,设承务郎履行其职。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朝廷复置员外郎,为六部诸司的副长官,协助长官郎中处理各司事务,品级为六品上,与郎中通称郎官。
到了北宋初年,员外郎皆为六品寄禄官,不参与部司公务。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复设为职事官,左、右司所置为从六品,六部所置为正七品。后元、明、清诸朝,基本都设置了员外郎一官,虽略有变迁,但名称和品级,都没什么大的变化。
因为员外郎虽然略有职权,但总归是个偏次官,级别不高,又长期在部司任职,高官见多了,自己老委屈在下,不免生出许多埋怨,有些员外郎便喜欢拿自己的官位打趣,或为牢骚,或为抱怨,或为自嘲,反正是不满自己的官职和待遇。
举个例子:宋朝有个官员叫石中立,后来当过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他当年任员外郎时,就曾拿自己的官职打趣。
一次,石中立和同僚们一起参观皇家动物园,观看里面饲养的狮子,大家一边看动物园里的狮子,一边聊起狮子的喂养。负责饲养的人说:“这园子里的狮子,每头狮子每天要吃五斤肉。”这群工资收入不高、一年难得闻几次肉香的穷官连连摇头,纷纷叹息说:“你看咱们的待遇,连一头狮子都不如啊!”
石中立一听,马上接口说:“当然当然,我们都是员外郎(园外狼)嘛,‘园外狼’的待遇怎么能和‘园中狮’相比呢?”众人一听,顿时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