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有位“暴走最美骑手”
2年多时间
她驾驶摩托车做调查
累计骑行120000多公里
走访了69个乡镇930 个村
走进 3448户
访问5000多名困境留守儿童
收集和掌握困境留守儿童的实际关爱需求
她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名字叫曾利芬
近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曾利芬入选全国“最美志愿者”名单。
曾利芬是河源市友益爱心促进会理事、志愿者队长,也是河源好人、河源道德模范。热心公益的她从2012年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7月,她的团队开始进行“益路有你·爱心前行”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截至 2018 年底,曾利芬驾驶摩托车调查,骑行12多万公里,走访了69个乡镇930 个村,走进 3448户,访问了5000多名困境留守儿童,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调研访谈,收集和掌握了困境留守儿童的实际关爱需求。
▲曾利芬经常独自骑车翻山越岭入户调查。
调研之余,曾利芬和志愿者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把调研获得的留守儿童情况、儿童心愿及助学求助等信息通过多个爱心网站发布,最大限度地为贫困儿童争取福利,满足孩子们的微心愿。
曾利芬表示,下一步,将对全市所有乡镇进行走访,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数据和资料,以方便更多的公益组织通过他们的调研数据进行精准帮扶。
曾利芬在经济发达的深圳长大
却选择回家乡河源做公益
她看似弱小,着装中性
却坚持为爱独立前行
为爱前行的初衷
2018年5月2日傍晚,五四青年节前两天,在骑行了600多天后,曾利芬像往常一样在微信朋友圈上更新了最新行踪:“刚去苏区镇给小孩送完礼物,抵达龙窝镇,接下来两个星期,将在龙窝镇33个村展开困境儿童调研。”
▲给孩子赠送礼物。
今年30岁的曾利芬是紫金县人,父亲在深圳经商,她从小在深圳长大。大学毕业后,她在深圳一家企业做采购工作,收入颇丰。为了锻炼自己,她开始了背包“穷游”之旅。几年下来,她先后走访了西南、西北多个省份。在旅途中,她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也曾帮助过不少人。一次,她跟同伴在贵州一个偏远山区游走,当地一个小男孩把两个馒头给他们当午餐,她很震惊:“这可是他们的午餐啊,他们的淳朴深深感动了我,总想帮他们做点什么。”
▲赠送外套给小女孩。
从此,这个念头一直在曾利芬脑子里回响。2016年7月,河源市友益爱心促进会启动了大型公益活动——“益路有你·爱心前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及情况调研项目。协会负责人邀请曾利芬负责运营该项目,她爽快地答应了。“这个平台能让我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真正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困境儿童。”她果断放弃了高薪工作,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走上了一条特殊公益之路。
▲赠送玩具给小女孩。
在参加了多次公益活动后,曾利芬在想:自己到底能帮孩子们做什么?经过一番思量后,她想,“如果能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自己的愿望,那该多好。”为了解留守儿童有些什么样的愿望,她开始频繁下乡,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入户调查,并登记他们的家庭情况。
起初,见到留守儿童,曾利芬常问他们:“如果让你实现一个小愿望,你希望是什么?”乡村孩子比较腼腆,大多数答不上来,有些甚至不愿意跟她交流,总是躲得远远的。这让她很尬尴和难堪,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她想到一个办法:不敢说出来,那就让他们写出来。于是,便有了现在厚厚几摞的“心愿卡”。
为爱坚守的力量
根据协会对该项目要求,曾利芬和她的同伴进村到户,开展实地调研,对受访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及家庭情况作翔实的调查记录,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档一卡,并进行关爱管理。为记录留守儿童的心愿,曾利芬骑着摩托车,带着相机、背包和防风罩,先后走遍了东源县21个乡镇、和平县17镇、连平县13个镇共51个镇的672村。“每个村多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所需所求,我都有记录。”曾利芬说。
▲检查摩托车故障。
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每次出行都是几个月,只有到换季了,需要换衣服才回去。“骑车做入户调查,最无助的时候,是遇上恶劣天气或者途中摩托车出了故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己又不会修,多次都想退出。”但想到那些孩子无助的眼神,她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咬牙坚持。由于超负荷工作,她已经骑坏了3辆摩托车。
▲推着故障摩托车行走在山路中。
白天入户调查,晚上借宿村民家里,整理资料和发布消息,泡面是她习以为常的工作餐。她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有时候回到市区,感觉特别闲,很不习惯,还是想回到农村,把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找出来,然后去帮助他们。”曾利芬说。
为爱努力的收获
她的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配合,再到期盼和信任。为帮孩子们实现愿望,她把收集起来的心愿卡进行汇总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关爱活动。
▲与小朋友们交流。
她说,在众多心愿卡中,大多数孩子写下的是“想爸爸妈妈多陪陪我”。这些孩子中,有些是父母外出务工,很少回家的;有些是父母双亡,跟爷爷奶奶生活的;有些是父母离异,缺少父母关爱的。“这些孩子与外界交流少,性格上相对内向和孤僻,更多是缺少关爱,帮助他们需要过程,要多与让他们交流。”
▲赠送自行车给小男孩。
还有一些孩子的心愿是想要一些学习工具和生活用品,如书包、铅笔盒、汉语字典、床铺等。“其实,这些孩子的愿望很简单,相对城里的孩子来说,这些愿望太容易实现了。”曾利芬说,买一些文具和小礼物,然后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爱心人士到学校或孩子家里开展活动,一起为困境儿童送去温暖。孩子们见到她,总是抱着她迟迟不愿放手。
努力付出,终于换来了成果。除了做好留守儿童的资料登记外,每到一处,曾利芬还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当地风土人情等,并上传到网络上,这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共鸣。一大批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通过她的网文,认识了她,了解她所从事的公益项目,并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
去年3月,市委政法委以曾利芬为原型,委托影视公司,组织拍摄了纪录短片《心愿卡》。4月27日,在这部短片的上线仪式上,在市委政法委一间拥挤的办公室里,近百名长期关注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社会人士静静地看完短片后,感动不已。一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说:“她是新时代新青年的楷模,她的大爱精神值得我们所有青年人学习。”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王亚娇、赵锋、欧阳瓒
编辑/傅泽彪 校对/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