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人文 · 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NO.1

晚唐时期

唐五代时期,特别是晚唐以后,瓷器开始大批输往海外,其由扬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出发,销往东亚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区,并远至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如日本福冈太宰府鸿胪馆遗址、东南亚沙捞越地区、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等均有大量中国瓷器出土。

前述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黑石号”沉船印坦沉船、爪哇海域井里汶沉船则打捞出大批中国瓷器,处于我国南海贸易航线上的西沙群岛也有发现。

这一时期的外销瓷以越窑的青瓷、邢窑定窑的白瓷、巩县窑瓷器、长沙窑瓷器等为主,闽粤沿海地区窑场所产的一些瓷器也是当时的外销品类之一。

“黑石号”出水<越窑熏炉>

NO.2

宋、元时期

制瓷手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也掀起了中国瓷器外销新的高峰,尤其是南宋和元代。

磁州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名窑产品广泛行销海外,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明州等重要贸易港口附近,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要目的的外向型制瓷窑场,产品以仿烧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等名窑瓷器为主。

这一阶段,海外发现的区域扩大,遍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各地,而且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规模远超前代。

贸易航线上沉船的水下考古发现,具代表性的有南宋时期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广东南海一号福建定海白礁一号元代西沙群岛石屿二号韩国新安等沉船,均载有数量庞大的瓷器,更是证实了瓷器大批量的外销。外销瓷器品种以青瓷、青白瓷为主,也有不少白瓷、黑瓷、白地黑花瓷、酱釉瓷、钧釉瓷等,元代则还有青花瓷等。

“南海一号”出水<宋代青白釉婴戏纹碗>

NO.3

明、清时期

特别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阶段,制瓷手工业格局与瓷器品种较之前代大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瓷器继续行销海外地区,直至清代晚期仍有一定发展,产品则以青花、白瓷、五彩瓷器为主。

随着海外贸易模式的变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销售形式和瓷器类别,如订烧、纹章瓷等,这也促使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销区域进一步扩大,最为突出的是,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各国以及美洲地区。

贸易航线上的一批沉船也打捞出水了大量中国瓷器,

广东汕头海域南澳一号明代沉船

菲律宾吕宋岛海域西班牙大帆船“圣·迭戈号”沉船(1600 年)

马来西亚海域“万历号”沉船等

清代则有福建平潭海域碗礁一号沉船

越南海域头顿沉船(约1690 年)

印度尼西亚海域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1752年)

“泰兴号”沉船(约1822 年)等

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以景德镇民窑、漳州窑、德化窑等为主,类别以青花瓷居多,五彩瓷和德化窑白瓷也较为常见。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克拉克瓷”,以青花开光图案为代表;在景德镇烧制、至广州上彩烘烧而成的广彩瓷器,图案多见西洋题材;德化窑白瓷的外销规模也较大,欧洲人称之为“中国白”(Blanc deChine),有些则专为西方烧制,如西洋人物雕像,独具特色。

克拉克瓷

中国瓷器的外销情况,受到不同阶段海外贸易政策的直接影响,如,晚唐五代南方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宋元时期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明清时期时断时续的海禁与开海政策明中叶以后西方人竞相来华开展航海贸易

“器行天下”,中国瓷器销往海外地区,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器形类别、装饰风格等传入了海外。

海外市场的需求不仅刺激了中国制瓷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不少瓷器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因素,如品种、器类、纹饰等方面,瓷器风格适应了当地的特殊需要。

纹章瓷

与此同时,“技传海外”,中国的瓷器风格和制瓷技术也影响和流传到了国外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半岛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及18 世纪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日本奈良三彩、朝鲜新罗三彩虽属釉陶器,但制作方法源自唐三彩陶器。

朝鲜半岛从中国引进了龙窑技术,并开始烧造青瓷;其后,陆续烧制出的白瓷、青花瓷,以及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炉技术,均受到了中国制瓷技术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泰国的青瓷、越南的青花瓷则是受到龙泉窑、景德镇窑的影响烧制而成。

日本出现了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这应是受到福建德化窑、漳州窑的影响,烧制成功了青花、五彩瓷器,并与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相竞争。欧洲地区也相继模仿中国瓷器,烧制了仿中国样式的陶器,如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等。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德国的伯特格尔利用优质高岭土于1709 年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1910 年建立新的迈森瓷厂,烧制白瓷彩绘瓷器,轰动了整个欧洲。

法国瓷器迅速发展,以巴黎郊区的塞佛雷斯瓷器为代表。毫无疑问,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离不开明清时期瓷器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塞佛雷斯瓷器

———

文章摘自:

《“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