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住在国家公园里的人们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15年开始,我国相继启动了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武夷山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国家公园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但是国家公园并不是无人区或者荒野,还有一些原住民生活在国家公园里,他们的生产生活怎么办呢?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200多平方公里没有被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里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

1979年,武夷山被列入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9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双世界遗产地。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

朱小华是武夷山市星村镇红星村村民。红星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是靠经营茶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

武夷山还是自然保护区的时候,红星村不在保护区范围之内,成立国家公园以后,原来的保护区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包括红星村在内的29个行政村划入了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3千多原住民成为了住在国家公园里的人。

建立国家公园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所以在国家公园范围内,执行的是更严格的保护措施。村民原来的茶山基本维持原状,仍然可以经营,但严禁毁林开山,开发新的茶园。

武夷山有种茶的传统,现在国家公园范围内不仅不能开山种植新的茶园,就连过去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也都在禁止或限制的范围。

生态茶园的新理念与过去的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同呢?过去茶园用除草剂除草,现在要人为地种草;过去,茶园会定期喷洒农药杀虫,现在却开始养虫;过去,茶园里只有茶,现在还要种上树。

新的生态茶园理念让一个个独立的茶园也有了生态链。

福建省武夷山市某茶厂负责人方舟说:“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地里面的有益菌数量从几十种上升到了上百种,对茶叶品质的提升增加了原动力。”

这些年里,公园范围内的茶园面积没有增加,收益却大大提高。

靠山吃山是山民们辈辈传承的生活方式,而要保护住这里的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就要发生改变。这片茂密的竹林叫大竹岚,处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坳头村的竹林也在这个区域内。

成立国家公园后,坳头村的竹林划在了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按照规定,核心保护区内不能再有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一来,村民就少了一块收入。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村集体商议,试行了地域权管理,也就是说林权还是村里的,国家赎买了管理权和经营权,补偿村民应得的收入。

拿到补偿的村民不再对竹林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大竹岚茂密的竹林实现了完整保护。其实,坳头村村民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在很早以前就建立起来了,1979年成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坳头村就在保护区范围内。

从开始的自律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理念,坳头村村民早早就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的竹林在核心区,茶园在一般控制区,还可以经营。早在1997年,村里就定下了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公约。

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后,朱小华成为国家公园的一名护林员。

国家公园成立后,福建省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把过去辖区内涉及到的14部法律法规、81项行政处罚合并在一起,综合执法。很多当地村民都和朱小华一样,成了家园的守护者。

原来违规开发的茶园,在卫星影像上就像是一块块斑秃,经过了三年的综合执法都已经被绿色所覆盖。

武夷山是著名的旅游名胜景区,国家公园成立后,景区也划在了国家公园范围之内,过去的旅游项目纳入了特许经营范围。

陈佳是九曲溪竹筏漂流旅游项目的一名竹排筏工。

陈佳说:“我在这里干了二十几年了,我曾经撑过一个客人,在竹筏上嗑瓜子。我告诉她,我说美女你要嗑瓜子的话,可不可以拿个袋子,把瓜子壳装在里面,不要污染了九曲溪水,我们这个水特别清,特别漂亮。然后她回了我一句,要是我不把瓜子壳扔到水里,你们环卫工人得下岗了。我也给她打趣地回了一句,我说我们环卫工人可能他情愿下岗,都不愿意你把我们这条溪水给破坏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我们喝这个水长大的,所以对它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靠水吃水,过去陈佳就住在九曲溪边,父亲和她两代人都是九曲溪筏工。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来住在水边的居民统一搬到了附近的小镇。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考察时强调,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十四五”期间,还准备新增10个国家公园试点,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流域等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我们不仅要把这片最美的国土留给子孙后代,也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一个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更好的生活,这样国家公园的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