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案例]河南省三门峡市金融扶贫调研: 让金融扶贫见实效可持续

三门峡市近年来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将贫困户脱贫需求和非贫困户融资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行贷款,在实践中取得了

三门峡市近年来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将贫困户脱贫需求和非贫困户融资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行贷款,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引进资金支持的同时, 三门峡形成四大体系严控金融风险。面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地适时升级金融扶贫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要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要的一役。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金融支持。

从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四大体系的创新到“1+1” 扶贫模式的兴起,从“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向“定向滴灌”的精准脱贫,河南省三门峡市金融扶贫取得了良好成绩。

“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带动了众多贫困户脱贫摘帽,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金融“活水”来了,贫困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程,想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三门峡市将金融扶贫的“活水”集中用于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基地和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逐步扩大户贷户用、企贷企用的范围,探索实施发展新模式,大幅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家住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7组的贫困户张虎今年45岁,家中3口人,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一人照顾求学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生活和经济的压力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女儿在上学,老母亲也一身的病需要吃药,处处都要花钱,我又不能外出打工,出去了老母亲就没人照顾,当时真是愁得不行。”提及前几年的日子他唏嘘不已。

转折发生在2017年8月,三门峡市创新性地提出了“1+1” 金融扶贫模式:享受金融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与有农业项目的非贫困户开展合作,将贫困户脱贫需求和非贫困户融资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行贷款,非贫困户获得贷款支持,贫困户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并学习生产技能。寺古洼村随即开始挨家挨户宣传“1+1”模式。家住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9组的非贫困户张娟当时正因没有足够资金扩大自家养猪房发愁。听说这个政策,张娟立刻向村里递交申请书,在2017年11月份成功贷到了8万元资金。张虎也成了张娟的帮扶对象。

贷款一到位,张娟就迅速规划实施,没几个月新养猪房就建成了。记者采访时,张娟的养猪房里已有500多头猪。“今年把养的猪卖了又是很大一笔收入。”张娟笑着说。作为张娟帮扶对象的张虎,收入也远远超过了平时。“每个月在养猪房打工稳定收入2100元左右,比起之前好了很多。”张虎说,“就这样好好干活,好好学习养猪技术, 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地坑院的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内,杨从丁和爱人正在为草莓种植和采摘工作忙碌。2017年金融扶贫一对一帮扶的政策在村里落地之后,杨从丁借助金融扶贫的政策优势,种植草莓、圣女果、黄瓜、吊网西瓜、香瓜等果蔬, 发展休闲采摘农业,不仅带动了自家收入的增长,也给帮扶的贫困户带来增收。

“当时自己投资10万元,加上‘1+1’模式取得贷款5万元, 建起一个大棚。2017年家庭收入3. 4万元,去年收入5. 5万元, 估计今年收入也不会低。”杨从丁说,“我还考虑发展多品种果蔬,提高技术水平。浙江那边同样大的一个棚年收入能有18万元,我得向他们好好学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 三门峡市陕州区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累计发放3538笔,14597.8 万元。其中,“1+1”模式累计发放1503笔,7511万元。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为三门峡市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三门峡市的优秀企业, 两年前,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组织23名员工与寺古洼村23名贫困户签订“1+1”扶贫带贫协议,开展肉鹅合作养殖。“每名员工向金融机构申请10万元扶贫贷款,全部买成肉鹅,集中放养在二仙坡果园,由贫困户看管。肉鹅销售后,利润的10% 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每年因此可增收7500元以上。”二仙坡公司销售总监苏松林说,“现在已有1000多名贫困户在我们这通过务工脱了贫。”

四大体系织密风险“防控网”

金融扶贫政策的推广让三门峡市的贫困户实现了增收,看到了希望。但随之而来的金融扶贫领域风险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针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卢氏县建立了一套专门的贷款监管服务机制,做到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和贷后违约追责。

一开始金融扶贫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金融扶贫工作究竟由哪个部门负责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因此,一个“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多方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应运而生。村金融服务部负责贫困户的贷款受理初审,乡镇金融服务站负责审核把关,县金融服务中心负责推荐担保,县合作银行接到担保通知后放款。据介绍,通过对金融服务人员培训、拨付专项工作经费、监督考核等方式,卢氏县逐步强化了金融服务体系, 为更好地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贷款发放前会有对贷款对象的信用评定流程,但由于金融扶贫贷款的对象是贫困户, 他们大多没有可抵押的物品,也没有完整的信用档案。“我们和银行、保险机构一同按照硬性指标,以及细化的144项软指标对村民进行信息采集,然后评定为A、AA、AAA、AAA+四个等级。”卢氏县沙河乡副乡长、沙河乡金融服务站成员刘江华表示,“信息采集完成后,如果村民有产业发展意愿,手头缺乏资金,就可以到村级金融服务部提出申请,最快四天村民的贷款就能到户。”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为解决金融扶贫中存在的不够重视贷款管理、对贷款用途缺乏跟踪管理等问题,卢氏县金融服务部积极对扶贫贷款的去向进行监管,保证能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村里金融服务部成员大多是当地人, 对每家每户的事情都清楚。来贷款的农户是不是好吃懒做,贷款后有没有用来发展产业,村金融服务部都能了解清楚。”刘江华说。据了解,三门峡市规定, 金融贷款资金滞留银行有开展实质项目的,贷款会被收回;金融贷款资金从银行取出, 未用于发展项目、挪作他用、影响资金安全的,贷款也会被收回。

此外,村金融服务部对贷款开展项目的风险性也有跟踪监管,并每个月将项目风险进行等级评估:评估为重大风险的, 立即收回资金;评估为较大风险的,设置一个月的观察期,由银行和乡(镇)、村两级金融扶贫服务部门给予指导,观察期结束后仍存在风险的资金,立即收回。

在扶贫贷款违约追责环节, 卢氏县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贷款熔断机制, 确保损失最小化。卢氏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用于由政府承担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银行和保证保险也都有风险补偿资金池。

除了一套完整的贷款监管服务体制之外,金融扶贫工作中风险的减少还要与落实产业支撑体系联系在一起。三门峡市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金融+特色产业”“金融+产业扶贫基地”“金融+龙头企业” 等各色产融结合机制,有效控制了金融风险,同时也减少了贫困户脱贫再返贫的可能。

信念集团位于卢氏县的涧北香菇菌棒生产基地年生产菌棒3000万袋,是目前国内单工厂生产量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食用菌菌棒厂。 “卢氏县的自然条件适合食用菌生产,而且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跟小额贷款的额度相匹配。”河南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说,信念集团公司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承载、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扶贫运营模式,由村里致富能手带领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申请扶贫贷款。信念集团提供担保,并统一建设大棚、统一提供菌棒、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组织销售。

“扶贫要继续,必须要发展产业。”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在香菇产业的带动下,卢氏县食用菌2017年产量增加了三成,2018年增加四成,预计2019 年产量能够突破2亿棒。”

从金融服务体系,到信用评定体系,到风险防控体系,再到产业支撑体系,三门峡市金融扶贫的四大体系,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也有效防范控制了金融扶贫中的风险,让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了改善。

增加新“引擎”,适应新情况

随着三门峡市小额信贷扶贫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扶贫进入了新的阶段,原有金融扶贫的设计已经跟不上现状。据了解,未来三门峡市将升级金融扶贫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为金融扶贫工作增加新“引擎”、新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金融产品的金额、使用周期与产业需求金额、发展周期不匹配。“我想要扩大养羊的数量, 需要周转资金,但是现在小额信贷最多只能贷款5万元。”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村民王卫兴说,“对于新的养殖户5 万元可能足够了,但像我这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小额信贷老户, 5万元的贷款就有点少。想多买羊,但是羊圈已经养不下了,想扩建羊圈,资金又不够。”“大多数产业进入良性发展大概需要三五年时间,而目前金融扶贫贷款要求一年还款一次, 这对于发展中的产业来说是一个负担。”王清华说。

三门峡市卢氏县庙上村万吉祥家宽敞的玻璃大棚里,一盆盆兰花规规整整的摆放在架子上。兰花产业是卢氏县的特色产业之一,万吉祥是卢氏县吉祥兰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也是这个兰花大棚的主人。“我们6 组一共有25户,其中只有5家没有种兰花,其他的都种了点。” 万吉祥说,“种植兰花的家庭很少有贷款,因为兰花的种植周期长,贷了款一年内根本回收不了资金,也还不了贷款。”除了兰花产业之外,卢氏县还有核桃产业、中草药产业等。与兰花产业发展类似,一颗核桃树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跨度在三年以上,一年的周期内资金难以回笼;中草药过长的生长时间也限制了金融扶贫的进入。

“我们把未来的工作焦点聚集在怎样解决产业壮大、贷款需求升级的问题上,也在考虑将贷款的方向由小额信贷向普惠贷款方向转变。”王清华说。要想使金融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是不行的。如何扶持更多的龙头企业助力金融扶贫工作是当前三门峡市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我们想把菌类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他们对于食用菌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我们改进技术。”三门峡市陕州区金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宏新说。金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建立于2017年3 月,以香菇种植为主。“合作社建成,规模化生产之后,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出花菇、黑菇等特色品种,但很多技术还达不到大公司水平,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王宏新说,“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种的菇总是不出,就去专门种植香菇的大企业咨询,这才知道是因为温度高、湿度又达不到,所以菌棒迟迟不出菇。”

卢氏浩洋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坐落于产业集聚区内,目前工厂里有219人上班,其中56名是贫困户。“员工实习培训期一个月,期间每天有50元的工资。一个月后培训期结束就可以签订合同,有效期为1年。”浩洋服饰公司的经理袁丽平对记者介绍, “平时做六休一,有孩子的家庭还可以酌情照顾,每个月有300 元的全勤奖,基本上来上班的月平均收入2300元,高的可以达到3300元左右。”

现如今,浩洋服饰所面临的是员工熟练度的问题。“都是基本工资50元加奖金的模式,洛阳总公司那边平均每天每位员工能够生产24件左右,我们这边才四五件。”袁丽平说,“主要是这边没有服装产业的基础,没有龙头企业,员工都不太熟练。可以说,如果我们这边的员工每天能够跟总公司一样,人均生产20 件,月工资达到五六千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的生产很容易与社会脱节,跟不上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王清华表示,未来他们将扶持更多的龙头企业,以帮助贫困户适应市场,帮助他们稳脱贫,带动乡村振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