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果
上
文中对苏德两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夕的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通过对比两军我们可以发现,行动的发起方德国国防军在部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310万德国陆军——算上空军和其他轴心国军队统共约420万人将在战役行动规划的初期阶段对抗超350万苏联红军。德军的各个步兵师与苏军同行在纸面上实力相仿,但苏军步兵师大多缺斤少两,未能配备足够的大口径火炮。
德军用于行动的坦克数量约有3300辆,而苏联红军的一万多辆坦克数量是德军的数倍,德军装甲兵中只有1400余辆中型坦克,其余坦克的装甲太薄弱,火炮的侵彻力也不足,而哪怕是III号和IV号中型坦克,也不是T-34和KV系列的对手,后两者共有1300-1800辆左右。炮兵上,德军拥有约7000门大口径火炮,而苏军则拥有至少3万门火炮,德军的炮兵口径多为105mm和150mm,而苏军122mm以上的重炮数量相对不足。德军用于东线作战的卡车数量有50-60万辆,而苏军仅有20万辆,这会影响到苏军部队的撤退和转移速度。空军是德国在装备上优势最大的军种,但投入行动的飞机数量也只有3500架(作战飞机2700架)左右,少于苏联空军部署在西部的7133架,并且,苏军拥有两倍于此的飞机部署在内地,而德国空军此时总共只有4800架各式飞机。
但抛开部队数量和装备情况,德军在其他方面可谓占尽优势:
通过两年战争的历练,德国军队(包括陆军和空军)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军事理念,尤其是对装甲部队的运用,显得娴熟而自信。德国指挥官们拥有高超的战场指挥能力,并能够在“任务式指挥”的作战逻辑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于快节奏的机动包抄作战更是重要。而他们的对手苏联红军,则刚刚经历的大清洗和大扩军,基层部队训练欠佳,毫无战斗经验。新组建起来的机械化军被证明是空想编制的典范,不切实际、臃肿且装备缺编严重。红军的军官团大多是新近晋升,缺乏必要的指挥知识,也不熟悉自己的部队情况,这一点在红军装甲部队指挥层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空军亦是如此,缺乏管控体系和先进作战理论的红空军无法发挥他们的数量优势,而新的飞机数量不足,飞行员普也遍缺乏训练。政治领域的风波导致指挥员害怕担责任从而墨守成规,部队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军事危机时极度死板,更无法适应德军堪称招牌的“坎尼式”机动会战。
正在进行训练的苏联动员兵
在后勤方面,尽管德军动用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车队来维持补给运输,但事实证明依然不足。主要的卡车车队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头一个月便折损了30%,而随着德军在行动的后续阶段越过第聂伯河,自身的补给限度也被不断拉伸,并最终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阶段陷入瘫痪。
苏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战前大量亟待维修的技术装备就是最好的例证,各军种所需的燃油和弹药均有不足,这也使得开战初期苏军机械化军大量遗弃坦克、炮兵缺乏弹药的情况屡见不鲜。可以说,苏方完全没有料到德军会在这个时候发动突袭,因此丧失了及时动员调整部队的时机。朱可夫起草的对德进攻计划(《关于苏联武装力量的战略部署计划给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报告(1941年5月15日)》)亦或是6月21日夜间发布的预警,都显得太迟了,只有海军基地和敖德萨军区做好了充分战斗准备。
作战计划上,我们必须要注意:德军制定的行动方案其实是一份半成品——仅有初期的确切作战方案,对行动的后续阶段(大致为越过第聂伯河以后的作战)只有一份模糊的指导纲领,这将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1个月后产生戏剧性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讲,德军关于“歼敌于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计划最终还是得到实现,但却无法阻止苏军建立新的防线。红军战前制定的41号动员计划(MP-41)使得苏军沿着梯次部署在边境至内地400千米以上的纵深防御地带,尽管有观点认为这使得苏军不得不花时间从内地将部队调往前线,但换个角度,这也避免了他们被德军一次战役就全数包围——这很有可能发生。苏军大本营预备队的存在是德国所不曾预料的,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通过明斯克-比亚韦斯托克和斯摩棱斯克两场战役来实现歼灭中央地带苏军的任务,这耽误了一定时间(7月16日攻占斯摩棱斯克)。但真正不幸的是,兵力明显弱于央集的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坦克总数相当于另两个集团军群坦克之和)未能有效完成歼敌任务,不得不依靠中央集团军群的协助。最终,当德军基本完成“歼敌于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标志是北集围困列宁格勒和基辅会战结束)的任务时,已经是9月下旬了,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他们发现,苏军已经沿着奥尔什塔科夫至沃罗日巴建立起了新的守卫莫斯科的防线,巴巴罗萨行动进入岌岌可危的阶段。
动员入伍的士兵正宣誓忠诚于红军和斯大林。随着1941年8月16日270号命令的签发,任何投降德军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
不得不承认,国防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自发起以来几乎只花了1周时间就彻底摧毁了苏军的新防线,但正如泽特林所讲:“德军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而这场赛跑的真正开始并不是在9月30日或者10月2日(台风行动的发起日),而是早在德军巴巴罗萨行动之初计划全歼苏军部队时就已开始,具体来讲,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时,整条苏德前线仅有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这一歼敌计划,侧翼的歼敌悬而未决,从此时开始,德军就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尽快完成侧翼的歼敌作战,不幸的是,7月中下旬的德国陆军高层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场赛跑的紧迫性,关于攻向莫斯科还是坚持原计划肃清两翼的争执耽误了大量时间,从此刻开始,正如格兰茨的著作所描绘的那样,巴巴罗萨行动正式走向“脱轨”。同样出乎德军高层预料的,是苏军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重组能力——红军在战争爆发后快速动员组建了数十个新集团军,他们虽然和前辈们一样装备不足、缺乏训练,但仍然有效弥补了苏军在惨烈合围战中损失的军事力量,就像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以我们的标准看,他们的部队几乎没有装备,但他们就是立在那里,我们每消灭一打师,他们就会换上另一打。”
打头阵的III号E型指挥坦克身后跟着1辆H型、2辆J型和1辆IV号坦克,1941年10月4日,德军向莫斯科的冲刺开始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事实如此,苏联红军的动员能力和军事生产能力才是他们真正引以为豪的东西,这与他们的对手呈鲜明对比——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工生产水平完全对不住他们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招牌,庞大的后备军也长期呆在后方无所事事。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对陆军军事生产的压缩同样造成恶劣影响,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前线德军所获得的补充远远不足,前线部队甚至为300台坦克备用发动机的所有权而爆发争吵,最终,元首将为他的狂妄买单。
这一系列因与果,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际便已经开始运作,最终影响了整个东线战局。兵棋推演可以一次次推倒重来,真实的战争却不能。最后,以德国国防军第18装甲师的一名军人,西格弗里德·里塞的日记作为本文结尾。
1941年6月22日:
凌晨3点:
此时天色尚黑。夏夜笼罩着布格河河岸。一片寂静,仅在某些地方不时发出短暂的碰撞声。青蛙在河边鸣叫。1941年6月21日或22日夜间身处突击队,或作为进攻先遣力量呆在前方布格河草甸里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河畔青蛙的呱呱叫声。手表滴答作响,指针缓缓划过夜光表盘。
3点12分:
许多人把手表凑到眼前。每个人的喉咙里都有种奇怪的感觉,心脏几乎要跳出来了。这里的寂静几乎令人难以忍受。
3点13分:
一切尚可挽回,没有什么是不能挽回的。可随着表针的走动,笼罩在这片宁静夜幕下的对苏战争不可逆转地越来越近。
3点14分:
拂晓隐约出现在地平线上。整个前线仍是死一般的沉寂。昏昏欲睡的田野、沉默的森林,难道他们没有发现,就在这里,庞大的军队集结在一座座的村庄、一片片的树木当中?一个个师准备沿着整条边境线展开突击。一块块精准校对的手表终于指向某一特定时刻。
3点15分:
仿佛在同一时间起爆似的,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夜空。所有火炮悉数开火。高射炮弹拖着尾迹掠过地平线。目力所及之处,布格河前线被炮火照亮。轰鸣的雷声犹如一只木桶滚过布格河。伴随着雷鸣的是火箭炮连队发出的噩梦般的嚎叫。河对岸,大量硝烟和火焰升腾起来。纤细的月牙躲在一片冉冉升起的烟雾后。战争吐出了第一丝可怖而又恶毒的气息。
和平已死。
der Friede war t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