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五代两宋瓷器

五代两宋瓷器的发展可以分为萧条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动荡纷争不止,民生凋敝,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北方制瓷业遭到严重破坏,进入萧条期。一直到北宋统一全国,社会才安定下来,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回暖,最终实现再次繁荣。

null

 当时由于割据纷争的动荡局面,北方民众大量逃往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制瓷业的交流。

    五代前期瓷器的胎釉、器形、纹饰等多沿袭晚唐风格,但制作更加规整,白瓷上开始出“官”、“新官”的刻款。五代中后期,瓷器风格开始从唐代的雍容华贵向秀美雅致转变。制瓷原料加工精细,器物胎体轻薄,胎质致密。唇口碗和花瓣盘更加流行,托盏器物边沿多处理成荷叶形,执壶的流变长且微弯,杯多作海棠式,这些都表明五代时期的瓷器成型技术较唐代有了新的突破。

    五代时期瓷器的装烧技术也有明显提高,由于窑炉技术的改进,已可成功控制窑炉内的还原和氧化气氛,加上匣钵的普遍使用,所产瓷器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null

总之,五代时期的瓷器处于唐代瓷器和宋代瓷器的交汇期,其制瓷技术如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纹饰手法等都较之唐代有了改进,并成为宋代制瓷业繁荣昌盛的起点。

    此时著名的窑口南北部有分布。北方主要有河北曲阳窑,曲阳窑就是后来的定窑,所产瓷器式样繁多,有罐、碗、盘、灯、盒、枕等,胎质有粗、细之分,胎体较唐代瓷器轻薄,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较润亮。另外,河南巩县窑和密县窑也可以烧制白瓷闻名,所产瓷器胎土较粗,均使用化妆土,施釉较薄,莹润白亮,在装饰上已采用珍珠地划花手法。

null

 南方主要有浙江越窑和江西景德镇窑。五代十国时期的越窑以现今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周围的黄鳝山、燕子冲、瓦牌山、南山脚等几个窑口为主,主要生产秘色瓷,所产瓷器注重秀美的造型,器形多为盘、盒、碗、罐、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礼器、佛教用器。越窑瓷器在装饰上仍以光素为主,少数用细线刻花。江西景德镇窑是现在已知的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当时主要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湖田等四个窑口,烧制器形有盘、碗、壶、盒、水盂等,青釉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多用叠烧,器内外均留有支钉烧痕。景德镇窑为两宋青白瓷的制作及元、明、清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ull

北宋建立后,开文人治国之风,施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的日渐繁荣,使得宋代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null

南北方瓷业竞相繁荣,瓷窑遍布全国,名窑林立,创造出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宋代瓷器根据产品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窑系,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都属于官窑行列,负责为皇帝烧造贡瓷。当时的民窑共有八大窑系,分别是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和南方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其中钧窑是官民两用窑。

null

  宋代制瓷业的新特点之一便是民窑的崛起,并形成了与官窑并驾齐驱的内格,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另一个新特点是瓷器由实用器开始向艺术品转变,确立了简约、划花、釉开片、堆脂等装饰手法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瓷器作制。

 两宋时期,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有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宋王朝对峙。这三个政权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各自发展起了自己的制瓷业,并在制瓷时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点,生产的瓷器分别被称为“辽瓷”、“金瓷”、“西夏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