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珠珠插花和美食思考

5月12日 星期日 北京

磨磨蹭蹭的拖到13日凌晨才开始写12日的日记,主要是不知道要写什么,忙忙碌碌同样也是庸庸碌碌的过了一天,躺在床上又看了一会儿书,时间就到了13日凌晨了。想着以后每周可以有一天不写日记,算是给自己放个假。流水账没什么好写的,不如让自己休息休息。

今天是母亲节,这是一个外国的节日,但是很多人都在过。珠珠给妈妈插了一个花束,写了一张深情款款的卡片,贝贝十分开心,妻贤女儿孝,就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珠珠还是有点创意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时候生活中还是需要仪式感的,虽然幸福生活在于日常的点点滴滴,有一个机会集中表达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是平日的积累,也是有必要的强调。中国的节日多是和吃有关,西方的节日多是和日常情感有关,当我们进入到现代社会阶段,有些西方的节日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不是提倡不提倡反对不反对的事情,因为现代社会的定义与规则是人家制定的,不是人为就能剔除和拒绝的。一百多年前的“体用”之说,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你无法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剔除现代化产生的文化基础理念。

最近几次论坛或是讲座中,经常被人问到如何定义“美食”,这个话题争论比较多,我也为这个概念烦扰过许久,听到看到过各种解释。结合吃饭读书的经历,我是这样认为的:

孙逸仙在《治国方略》中,把中式烹饪上升到艺术范畴。菜品是否好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在这一点上,古人早有说法:“食无定味,适口为珍。”适合你口味的菜品,大概就可以被称作美食,民间的说法则是“好吃不如爱吃”。但是这样一讲,美食的范围未免有些宽泛,难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建国方略》中,把中国烹调与美术并列,孙逸仙认为中国烹饪是一种美的创造,“夫悦目之画,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在孙先生那里已经把形而下的物质上升到形而上的审美了。如果按照孙先生的观点观照中国烹调、观照食物菜品,对我们今天定义美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及标准。

既然是美食,就应该涵盖美的一些基本定义,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否则人口一词,就难有公认的美食了。吃饭这件事,讲究一些的说,是调动了眼、鼻、嘴、手、脑多种器官一起作用的雅事,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并欣赏美的过程。虽然说美食的实质是要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名义的问题不重要,但是美食也和美女、香车、华服一样,还是有一个区分的标准的。因此,我的美食概念就是:好的材料,由具备好的手艺的厨师,用好的烹调方法制作出来的,具备了色香味型养几方面要素的,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的馔肴,才能被称为美食。在我们已经远离吃饭只是饱腹的年代后,是有可能这样定义美食的。

说到底,美食是文化人对饮食的审视之后才诞生的,而不是乡间的果腹之餐。把饮食上升到审美的程度,把餐食赋予文化内容,饮食才有了成为美食的可能。果腹、好吃,只是生理层面,美事则是审美的层面,虽然审美层面的基础是果腹好吃,但是已经不仅仅是果腹好吃了。

材料精选、制作讲究,与其他的食材比较而有它的特殊性;要具备普适性,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喜爱,个别的口味嗜好难以成为美食的标准;能够成为美食的菜品,不仅仅有现实的流行性,还要具备能够长久存在的能力;同时精致也是美食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这是厨师的努力,更是客人的观照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