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30日:日本扶持下的傀儡政权汪精卫政权在南京成立,汪精卫就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 汪精卫在1910年刺杀溥仪的老爸,摄政王载沣,失手后被抓。
当时革命暂时陷入低潮,连续几次起义都失败了。
康有为一伙恶意讽刺革命者,说他们躲在海外遥控,让别人去送死。
为此,汪精卫决定亲自冒死刺杀,以此鼓舞革命士气,同时驳斥康党一伙的污蔑。
他和几个同志设法潜伏进入北京,开了一家“守真照相馆”作为掩护。
汪精卫最初要刺杀海军大臣载洵,他正好从英国考察回国,会在公共场合出现。
到了下手的时候,汪精卫才发现载洵已经有所戒备,带着大量的卫兵和随从,外人根本就无法接近。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放弃。
于是,他们转而去刺杀摄政王载沣。
摄政王类似于今天的代理总统,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刺杀他的影响很大。载沣是国家重要官员,每天都要去上朝。虽然载沣也会带着卫兵,还有一些仆人,数量并不多。汪精卫他们反复跟踪发现,载沣的轿子肯定要经过一个叫做银锭桥的小桥后,决定在桥下安置炸弹。
等载沣的轿子或者马车经过时引爆炸弹,一定可以将他炸死。当时的计划是,由懂炸弹的黄复生、喻培伦负责制作和埋设,最后由汪精卫负责引爆。当年还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必须通过电线来手工引爆。所以汪精卫距离炸弹很近,一旦爆炸基本就跑不掉,十有八九要死了。
3月31日晚上,黄复生与喻培伦偷偷在桥下安装炸弹,最后发现电线短了一截。此时载沣的车队已经过来了,两人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将炸弹隐藏起来,火速撤走,准备第二天再来设置。这座桥下是臭水河,一般人绝对不会跑到桥下去,炸弹隐藏在这里很安全。
第二天晚上,两人带着电线到了桥下,却发现炸弹不见了。他们知道事情不对,立即逃走。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无巧不成书。
在黄复生、喻培伦埋设炸弹的时候,正好有个附近居住的黄包车夫赶来捉奸。
他的妻子是个淫荡之人,最近经常趁着车夫夜晚拉货,偷偷跑到桥下私会奸夫。绿帽老公跑到桥附近时没看到老婆,倒是看到黄复生、喻培伦在捣鼓什么东西,搞了很长时间。
这两人打扮得很洋气,器宇轩昂,不像是鸡鸣狗盗之人。这个男人觉得奇怪,第二天就去巡警那里汇报。听说摄政王经过的桥下有人鬼鬼祟祟,巡警也不敢大意,立即上报。
清廷很快派了几个警察去桥下查看,很快发现一个大铁罐。警察的文化程度很低,不知道这是个
什么玩意,就先拿回去检查,第三天才确定这是炸弹。
如果警察聪明一些,恐怕黄复生、喻培伦当晚赶过去就会被抓了。
知道刺杀失败以后,汪精卫却不愿意随便逃出国去。他让黄复生、喻培伦两人先走,自己留下来寻找机会再次行刺。黄复生、喻培伦两人都不愿意走,汪精卫只能让喻培伦去日本买炸药,支走了他。黄复生则怎么也不愿意走,要和汪精卫同进退。
这里就要说说黄复生。黄复生是四川人,早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他回到四川组织武装起义时,制造的炸弹不慎爆炸,头部、面部及左手血流如注,左眼基本失明。在同志们的全力救治下,黄复生侥幸脱险。其实他本名黄树中,此次脱险后改名为黄复生,意思就是“舍生取义,死而后生”。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即便被炸成了残疾,仍然毫不畏惧,继续革命。
两人观望了一下,发现附近市面上没什么动静,认为清廷警察腐败无能,未必能够锁定他们。
没想到,几天后一群警察突然包围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全部抓获。
发现了炸弹以后,摄政王载沣大吃一惊。他倒没有认为是革命党行刺,反而怀疑是清廷高层有人想将他除掉。载沣是小皇帝溥仪的老爸,地位很特殊,很多人都想坐他的位子,不排除用暗杀手段。
恼怒之下,载沣命令立即破案。而这个炸弹外形怪异,是个比较大的铁罐,并不难追查。警察很快找到了打造铁罐的铁匠铺,得知有个照相馆的一个黄先生订购了类似的东西。本着有错抓无错放的原则,警察们堵住了照相馆,将里面的人一网打尽。
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以后,都称自己的主谋,对方只是借住并不知情,完全无辜。
照常理来说,行刺摄政王肯定是死路一条,甚至放在几年前还要凌迟处死。
最终黄复生和汪精卫都被判处终身监禁,捡了一条命。
为什么两人能够侥幸不死?
其实,刺客未必会被判处死刑。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康熙让韦小宝将沐王府的刺客放掉,然后加以追踪,抓住主谋。
韦小宝认为放掉刺客,岂不是便宜了他们。
康熙说:这些刺客虽然犯上叛逆,只是奉命行事而已。这些小角色,杀不杀无关大局。
道理也是一样。
自古以来,杀死刺客无非是三个目的:
第一,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不敢继续行刺。
第二,杀给老百姓看,告诉他们谋反的下场。
第三,刺客可能是内部政敌派来的,涉及复杂内部斗争,尽快杀了好灭口,不让外界知道实情。
此时,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汪精卫行刺是1910年,满清风雨飘摇,全国到处都是武装起义。这些聚众武装造反尚且难以对付,更别说杀几个刺客了,基本毫无作用。
执政的摄政王载沣是个草包,连他的亲生儿子溥仪都瞧不起他。
别说管理国家,自己小家也没管好。他的二儿媳唐怡莹在民国时期,曾经来了个卷包会,将载沣家里值钱的古董、字画大量偷盗出去,载沣竟然都没有办法对付。
肃亲王之流虽有些才干,但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应付目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式。
这票人根本无法维持大局,杀几个刺客又有什么意义?
至于酷刑示众?1910年满清废除酷刑,总不能刚废除就又恢复。
几年前凌迟酷刑尚且多如牛毛,老百姓早就看腻了,斩首汪精卫又能有什么震慑力。
至于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显然也不可能,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
同盟会会员程家柽卧底在肃亲王身边,是家庭教师兼任秘书(后暗杀袁世凯没有成功而遇害)。
他忽悠负责审判的肃亲王: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凡事不能做绝。摄政王怕得罪革命党,让您审判做恶人。你要是杀了他们,革命党必然要报仇,转而将您作为行刺对象。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爷何苦惹这种祸事上身,替摄政王挡刀子!
肃亲王一来认为革命党太多,杀了一两个并没有作用,二来也畏惧自己会不断遭遇行刺,谁不怕死啊,就稀里糊涂同意了,随后去劝说载沣。
载沣本来就是毫无主见的人,听肃亲王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
在载沣看来,将汪精卫永久关押就等于死刑。杀了汪精卫,说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党继续行刺他以报仇。
载沣倒也不是完全的草包,还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看到满清财政崩溃,民变四起,内部政治山头林立,地方几乎失控,最重要的是军队难以控制,载沣知道王朝可能距离灭亡不远了。
这种情况下,他何苦把事情做绝,想留有一些余地。事实证明,载沣放了汪精卫他们一马,还是有用的。满清垮台后,载沣没有被追究责任,最终隐居多年后善终。
于是,行刺摄政王事件,就这么结束了。汪精卫和黄复生也没有坐牢多年,1年多后满清垮台,他们就被释放出来。
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同伪国民政府大汉奸汪精卫见面。此时两人都是日本人的走狗,溥仪却很奇怪的送给汪精卫一把满洲刀剑作为礼物。一般认为,这是溥仪暗中的嘲笑,讥笑这个当年行刺自己父亲的革命者,也因利欲熏心成为了卖国贼。
不过,还是有傻鸟并不明白这点。
革命者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击毙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残杀徐锡麟,将他活着砸碎睾丸,接着剖腹挖心杀死。
革命党大怒,将他列为头号敌人。仅仅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端方本人被起义军乱刀分尸。
当事人回忆,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将端方按倒在一条长椅上,有的按头,有的按脚。
惊恐无比的端方大小便齐流,哀求饶命。
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
行刑时,马刀不够锋利,连砍多刀才斩下端方的头颅。端方死前狂呼大叫,痛苦万分,也算是报应不爽。
随后,端方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看看,端方就是一个大傻鸟。
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