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欧洲!成都高新区首批15家企业赴欧开拓海外市场

12月8日中午12点,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大厅里,15、16号值机柜台显得有些特殊——柜台上方的红底屏幕上,“拼经济、抢订单、拓市场,成都高新区包机出海(欧洲站)首发”的字样,道出了这趟旅途的意义。

来自成都高新区的15家企业代表一行22人,在出发前热烈地交谈着,纷纷合影留念。十几个小时后,他们将到达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开启为期一周的商务洽谈交流。

据悉,这是疫情以来,成都高新区首次策划组织企业集中赴海外抢订单、拓展市场。此次“组团出海”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涵盖商贸、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成都高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家俱乐部”也将一同前往德国,实地调研当地“隐形冠军”企业。

“见面聊,才能建立更多信任”

在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段江看来,这是一次“破冰之旅”,一趟注定难忘的旅程。

由于公司的很多客户都在海外,在疫情期间,段江和这些客户的沟通方式局限于邮件、电话及视频通话。肢体的语言、细微的感情、人情的温度,这些只有在面对面交流时才有的收获,一直是缺失的。

“但往往是这些细节,能够影响商务洽谈的质量和成果,能够建立起直观的信任感。”段江认为,这次“组团出海”的最值得期待之处,将是重拾与合作伙伴当面沟通的效率和温度。

看着刚刚才拿到手的签证和机票,段江更感受到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一周前最开始接到出行通知的时候,我担心可能走不了。因为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几乎无法完成办理签证等手续。”

接下来的一周里,“成都效率”让他倍感惊喜。从公安局出入境加急办理护照、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中国国际航空西南分公司开辟的“绿色通道”,让他一次次感到,大家都对疫情之中企业赴海外抢订单拓展市场非常关心和支持,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良好的机会。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让我们更有自信”

一只30寸的黑色行李箱,几乎陪伴着成都晶宝时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桂楠的每一次海外商务旅行,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

而刘桂楠已经许久没有像今天这样出行了。为了迎接这趟旅程,她连夜准备了许多关于公司的宣传资料,占了半个行李箱,“和合作伙伴见面之后,就有机会递交我们的材料,争取更多的订单份额。”

虽然公司已经在为大众集团等企业供货,刘桂楠期待着通过拜访企业、参加展会等环节,和更多的德国企业有更深入的互动。“组团出海”的优势让她相信,这次旅程将收获颇丰。“统一的组织安排,不仅能让我们接触到许多德国的中小‘隐形冠军’企业,也能和奔驰等大型公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让企业自己去一一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一张成都名片,在德国人眼里意味着什么?刘桂楠说,国际性的大公司,哪怕对企业具体的产品了解不多,也会“因为知晓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这座城市孕育的企业有着天然的信赖感,愿意相信企业的产品。”

顺利出海背后的护航者

直到飞机起飞前4小时,所有人的签证才成功拿到。当目送企业家们全部通过边检后,前来送机的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才转身离开。他深知成功出行的背后,有各方宝贵的努力。

在前期准备阶段,高新区按照出海意向(目的地)和出海目的(抢订单、招商引智、交流)收集企业需求,梳理项目信息,并积极向企业宣传高新区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相关政策。最终根据企业市场拓展意向选取欧洲为首站活动地,确定了15家企业出行。

考虑到时间紧迫,加之欧洲假期渐近,为高效推进企业“组团出海”,成都高新区立即成立工作专班,指派专人积极协调外事、公安、卫健等部门,仅用3天时间,便协助企业完成了护照更换及申请,同时也争取到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拼经济抢订单拓市场”活动自今年9月开始,已先后有11家企业18人以小分队方式出海洽谈项目,争取到1.5亿元人民币的订单,签署对外投资协议10亿元人民币。

“这一次是首次集体出行,更具有象征意义,展示出高新区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国际合作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所有企业都满载而归,为更多企业“组团出海”打下好的基础。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记者 张芷旖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陈怡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