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诞辰250年|贝多芬马拉松,中国音乐家撑起一片天

“赶紧跟陌生人借了耳机来听,值了!”“这是与人类精神库的连接。”“触动心灵的好听!呼吸都不自觉屏住了。”“经典就是经典,让人舒服,让人充实。”“今天的音乐大师课,满足!”听了“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观众纷纷发弹幕表示。

12月16日,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频率联合阿基米德APP、话匣子FM,全球同步直播了“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

为了和16日的诞辰日相呼应,马拉松音乐会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24点,全长16小时。

“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幕后照

“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幕后照百位音乐家接力了这场音乐盛宴。直播现场以“嘉宾访谈+现场演奏+音视频赏析”等形式,从音乐家、学者、乐评人、策划人、乐迷等多重视角,全方位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现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展示了中国音乐家的风采。

幕前:贝多芬是精神宝藏,没有音乐家可以避开

贝多芬的作品是很多人古典音乐普及路上的“敲门砖”,囊括了交响乐、室内乐、声乐等多种音乐体裁,成就了诸多不朽经典。

直播当天,马拉松音乐会专门拨出近8小时的篇幅,邀请近60位海内外音乐家,带来贝多芬多部经典作品的纯正演绎,将这场音乐盛宴推向高潮。

宁峰和朱琳、左章

宁峰和朱琳、左章

作为其中一位音乐家,小提琴家宁峰联手钢琴家黄秋宁献演了《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联手大提琴家朱琳、钢琴家左章演出了《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

“两首作品是贝多芬这两种类型作品里的巅峰之作,所以不是我选择了它们,而是它们选择了我。”宁峰说,两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的中晚期,这是他的成熟期,脱离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此同时,他开始失聪,创作也有点脱离现实了,“这种脱离现实也造就了他的伟大,造就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音乐深度,也让他的音乐有种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感觉,不管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需要很多的铺垫才能够感受到。”

“贝多芬的作品几乎覆盖了所有体裁、所有乐器,一个手五根手指,不管按什么顺序,肯定会有贝多芬的名字,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完全没有办法避开这么一位作曲家。”他说,“就像我们的李白、我们的《红楼梦》,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在人类文明方面所做的贡献,已经不需要后人再去推广。”

除了原汁原味的古典,贝多芬作品的全新器乐组合改编,也是马拉松音乐会的亮点所在,拓宽了贝多芬作品在小众乐器上改编的可能性。

比如,贝多芬一生为曼陀林写了至少六首作品,但只有四首流传至今,分别是《43a》《43b》《44a》《44b》,都未标号,非常冷门,很少有机会上演。

直播现场,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搭档钢琴家左章,挑战了贝多芬为曼陀林和古钢琴而作的《43b》《44a》。杨雪霏担纲了改编重任,用古典吉他代替曼陀林、用钢琴代替古钢琴,古典吉他很接近曼陀林,但声音更好听,共鸣感也更强,而无论是音色还是音量,钢琴都比古钢琴要出色,可以说,改编之后的曲子升级了。

“大家再喜欢贝多芬,听那么多大部头也会累,就像牛排再好吃,中间也得有点儿小菜。我的作品比较小,夹在中间,正好给大家换换口味。现场有新有旧,有大曲子有小曲子,很好玩!”杨雪霏很遗憾,贝多芬没有专门为古典吉他写过曲子,而她改编贝多芬作品的原则是,能加分,绝不破坏、降低贝多芬作品的伟大音乐性。

黄蒙拉和杨雪霏

黄蒙拉和杨雪霏

与此同时,杨雪霏还牵手老友黄蒙拉,带来了《阿德莱德》古典吉他与小提琴的改编版。这原是一首艺术歌曲,由人声配钢琴,被贝多芬同时代的一位吉他演奏家改编后,由擅长歌唱性的小提琴担纲人声歌唱,古典吉他素有“能带走的钢琴”之称,当仁不让担起了钢琴演奏。黄蒙拉和杨雪霏合演这首小曲,驾轻就熟。

“有些作曲家,你不接触问题不大,但贝多芬是一块基石,是你必须去学习、去研究的。他这个人、他的作品,都是巨大的精神宝藏。”黄蒙拉认为,贝多芬是可以陪伴人们一生的作曲家,“每一次去接触、去演奏、去聆听,你会发现,贝多芬都有挖掘不尽的精神享受。无论什么年龄去听,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沈洋

沈洋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第九交响曲》知名度甚广。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是和中外乐团合作演唱“贝九”最多的中国歌唱家,演过40-50场,有近20个乐团。3月,在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他还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了“贝九”,那也是他今年在国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直播现场,沈洋没唱“贝九”,而是引吭高歌了李叔同以贝多芬的曲填上词写成的学堂乐歌《众生》《乞命》,追溯贝多芬在中国的足迹。这也是他第一次在现场演唱这两首歌曲。

鲜有人会把贝多芬和李叔同联系在一起,也鲜有人知道,“乐圣”之称源于李叔同。“在中文的领域,李叔同是第一个提到贝多芬并把贝多芬介绍过来的人。1905年以前,中国上演过贝多芬的作品,但是外国人演奏的,观众也寥寥无几,贝多芬还没有对中国人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影响。而李叔同正是看到了这种精神层面的力量。”

沈洋感慨,“一百五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凤凰涅盘。贝多芬音乐中的斗争精神和命运的对抗,鼓舞了很多中国人。贝多芬在中国的历史,是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它是完整贯穿的,没有一个作曲家能像他这样。”

幕后:第一次安排现场演奏,在传奇录音棚收声

“今年,全世界范围有很多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活动。很巧,这两天欧洲也有一场马拉松音乐会,是波兰一家音乐电台在做,德国、奥地利一些音乐电台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到这样一种纪念的氛围当中去。”

谈及策划这样一个活动的初衷,经典947频率总监顾振立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贝多芬的音乐也在不断激励着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用音乐的力量来激励人心,很有意义。”

另外一个初衷在于,经典947正在尝试全媒体融合转型,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用创新的方式,用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做高雅艺术、古典音乐的普及。”

今春4月,经典947采用音视频全媒体直播的方式,策划了12小时的“用音乐温暖世界”,邀请海内外的音乐家,通过云端的演奏来激励抗击疫情的人们。到了12月,经典947再次策划了16小时的“贝多芬在中国”,不过,加入了演奏家的现场演奏,做了一次大胆的新尝试。

对经典947来说,现场演奏还是第一次,首先就会遇到技术上的难题。

“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幕后照

“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幕后照现场演奏被放在200棚,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原声带就是在这里录制的,有过“亚洲第一棚”的美誉。录音棚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各方面的磨合已臻成熟,录出来的声音质感很不错。

顾振立介绍,现场演奏形式多样、乐器配置不一,从独奏到三重奏、四重奏,对收声都有不同的要求,对收声的点位放置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针对每一个演奏的部分,我们都要单独设置收声点位、视频点位,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的工程。”

表面呈现出来的马拉松音乐会是16小时,“但幕后,我们提前了三四天,用了七十二小时到八十多个小时,去做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另一个困难在于,和大量音乐家的繁复沟通。顾振立举例,这一次他们创造了一些不同于往常的组合,比如琵琶和竖琴、古典吉他和竖琴、古典吉他和钢琴、中阮和钢琴,演奏家们不约而同通过器乐改编,挑战了贝多芬为曼陀林和古钢琴而作的四首作品,“这样的组合来弹贝多芬作品并不常见,而且是在今天集中性的呈现。”

不仅是在经典947的大本营,这场马拉松音乐会还通过澎湃新闻、B站、腾讯等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古典音乐“破圈”了。

“ B站上很多评论表示,第一次知道广播还能干这样的事情啊,这对我们广播人来讲是一种激励,也说明这种探索是正确的。还有评论说,经典947现在还做这么多音视频的直播!”顾振立说,“近两年我们开始不断探索全媒体化的传播方式,这一次尝试下来,还是要不断去加强。”

“一批人对于音乐的热爱,促使我们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小提琴家黄蒙拉感慨,要让这么多音乐家、艺术家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点进行直播,光是组织工作就非常困难,一定要有很大的热情才能完成,“所有文化艺术的市场,正是一批又一批人不断投入、不断努力,慢慢培养起来的。”

因为疫情的封锁,直播现场没法请来很多外国音乐家。小提琴家宁峰和歌唱家沈洋认为,这场马拉松音乐会,恰是中国音乐家能力、风采的一种展示。

“中国音乐家可以撑起一片天,我们可以有我们的舞台。这是中国音乐界的盛事,也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好机会。”沈洋感慨,“如果贝多芬先生能看到,几千公里外这么一个东方古国,这么多音乐家为他而庆生、为他而纪念,他也会为此开心、为此欣慰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