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我们嘉绒藏族明白,改变金川的不是什么老爷少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2010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其中,眉山市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选派204名优秀干部,分五批来到雪域高原、对口帮扶阿坝藏区金川县。本文的主人公,是眉山市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我去驻藏了,你和儿子做好心理准备”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刘中正,在眉山市东坡区卫生院已经工作36年了。原本工作体面、薪资优厚的他,放弃了城市的便捷与安逸,来到人迹罕至的高山村落中,成为了藏胞口中的“色尔岭守护者”。

甘孜阿坝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笔者曾经两度拜访,过年前后也对金川县内的达尔甲村和曾达乡进行过采访,深知这里“生活难”、“行路难”、“就医难”。但当我再次切近这里的人与故事,点点滴滴依旧让我感慨万千。

色尔岭村海拔3000至4500米,丛山峻岭、地广人稀,村民靠放牧、养殖为生。这里曾经是个与世隔绝的神秘高原。精准扶贫到村入户时,全村有老年人1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3人、残疾人18人、慢性病人16人,这种条件即使放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级贫困村中,帮扶工作也是极其艰难的。

“上级组织援藏干部报名,今年重点是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要求有基层群众工作经验、是临床骨干医务人员……条件我都符合,就委屈你了,你和儿子做好心理准备吧。”老刘的妻子知道,丈夫决心已定,只能在他的行李箱中,塞满了各类药品。

2018年7月,刘中正奔赴藏区。

“我看了您这一批援藏工作组的合影,大多都是30多岁的青壮年。驻藏风险很大,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我提出要驻藏时,我老伴反对得非常激烈,卫生院院长也很担心我的身体。但我……”老刘顿了顿,坚定地说:“小左,我不是吼口号,我是党员,我也是农民家出来的儿子,我家乡玉龙村三组原来也是个山沟,但现在是眉山新区最繁华的地方。国家号召党员援藏建设,那我就该回到农村里给老百姓做点实事。”

冬天的色尔岭村一角 受访者供图

从眉山出发,单向10小时的车程、500m陡升至3000m的海拔跨度、从县到村全程“z”字型的挂壁山路,让一把年纪、见多识广的老刘也禁不住提心吊胆。

抵达色尔岭村,在村会议室安家的当晚,老刘便出现了耳鸣、胸闷、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失眠了一宿,第二天一早老刘便拖着沉重的身体开始走访。

“您年纪不小了,出现高反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我之前拍着胸脯保证,会把工作干好。如果一来就半死不活的,群众会怎么看待扶贫干部?我还是咱们这批干部里的老党员,那更不能掉链子。我想着坚持一下,撑几天身体就会习惯了。”就这样,本是医生的老刘刻意忽略身体发出的警告,开始跋山涉水、入户走访。

“有天走到村二组时脚步变得很沉、走起来特别累,脑子似乎又是飘着的,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三四次。”撑到走访结束,察觉情况不对的村干部将老刘送到县医院就诊。

躺在住院部的病床上,大伙才知道——原来驻村没几天,他就因高原反应得了肺炎,如今延误了病情,已变成了阻塞性肺气肿。住院治疗后,老刘很快返回了村中。

“刚驻村就得重病,您家人一定更反对了。除了高原反应,在融入当地群众、交通、经济等方面,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没有困难!病后回村里那段时间,村干部都很照顾我,不准我做重体力活;村民们还给我送腊肉送酥油茶,希望我把身体养强壮一点。经济上,我家没什么负担,我自个也用不了什么钱。”老刘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不由得想到,在3月时,达尔甲村驻村干部给了我一张老刘的照片,并认真地叮嘱我:“老刘是我们驻藏干部的榜样,但他只做不说。”采访过程中,与老刘关系亲密的大沟村驻村干部,也曾哭笑不得地说:“我怕他又躲(采访),坏老头子(这方面)糟得很!想挖掘他的故事,还得抽丝剥茧的旁敲侧击、不停追问。”

照片里的老刘,皮肤黝黑、壮实淳朴,在烈日下背着满满当当的农作物,步履沉稳。他那晒得发红、满是尘土的脸,很难让人想到他原本是城里的一位骨干医生。

刘中正为贫困户背农作物 受访者供图

脱下白大褂,老刘下田地、干农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摘花椒、打葡萄芽、扎围栏、挖水沟……没多久大伙都知道老刘是个劳作好手。

“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

村里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村卫生室甚至曾因漏雨忽然垮塌。因资金不足,村里将卫生室草草维修后便搁置一旁。因此老刘刚驻村时,村民们不愿在卫生室里就医,“小病靠扛、急病看命”,而条件稍好一些的村民,即便交通不便,也宁可赶到52公里外的县城看病。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8年10月,老刘向岷东新区申请扶持资金,又动员亲朋好友们捐款,最终筹得5万元。老刘对村卫生室进行修缮和维护,又用余钱购置了一台花椒自动筛选机,放在室外供群众使用。村民做体检或问诊时,还可以顺便打理家中的脱贫作物,老刘的这番举动深受群众好评。

金川县人民医院旧貌 金川融媒体提供

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哨所,驻村医生的工作十分繁重。我随意翻了翻村卫生室厚厚的记录本:

2018年7月9日,7名村民看病;9月23日,12名村民看病;2019年某月,陪伴看望外出住院的贫困户刘某飞;2020年,每天为村中高血压、糖尿病人做健康体检和疾病防治教学;深夜急诊12次……

“小斐(大沟村驻村干部)说您曾经为了帮生病的村民采摘作物、从树上摔下来。藏族奶奶在山中走丢,也是你将她找到并送回了家?”

老刘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似乎在努力回忆:“他说的这些我都记不清了,好像是摘花椒那次?”或许对老刘来说,小斐所说的这些“小事”过于平常,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在前期调查中,我已知晓他曾为了恢复村中用水,徒步15公里,从海拔3500米的穹顶牧场到4500米的尖尖山维修水道,但我两度请他详细描述此事时,他总是夸奖那次同行的村干部,不愿提及自己。

在我的“刨根问底”攻势下,老刘总算开口回忆了一次看诊经历:

“有次我背着医疗设备往冯正英家赶,因为下午还得去另外一户人家,我就比较着急、小跑着赶路。谁知道在一条小道上踩滑了,直接从三米多高的坡上摔了下去。摔下去后,我想坐起来,但躺了很久也起不了身。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能坐起来了,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刮烂了,身上也都是擦伤。后来在田里又坐着休息了十多分钟,觉得头不晕了,我才继续往冯家走。”

“您这描述很像是脑震荡,没有去医院检查一下吗?”

“没有去,没那个条件、我感觉问题也不大。后来路过村干部家,我又进去躺了一会儿。他看我摔得破破烂烂的,还给我拍了一张照片,说万一摔出事可以留个凭证,给我算工伤。”

刘中正为村民体检 受访者供图

现在,色尔岭村田野里都是崭新的硬化水泥路,老刘再也不用担心泥泞打滑了。交通便利了很多,医疗条件也好了起来,但老刘仍然不敢懈怠。坐诊、巡诊依旧是他每天最牵挂的事。老刘说:“我马上60了,这辈子或许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能为最基层的百姓做事,我就很开心!”

在金川,有许多像刘中正这样的村医,用厚重的脚步丈量着大地。从2010年开始,眉山已有21名医生驻扎金川,他们“鱼渔双授”,通过新修医院、培养人才等措施,渐渐为金川本地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2013年4月,金川重开检验、彩超科,新设放射科、重症监护科等,驻藏医生开展了首例肌腱吻合术;

2015年5月,3名援藏医生辅助金川医院成功开展首例高原开胸手术;

2016年3月,2名援藏医生完成了高原首例开腹手术;

2018年,金川中藏医院外科,已能在数月内独立完成数十台肿瘤切除、骨折复位等手术;

2020年,金川启动全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一支以医疗人才为核心的巡诊义诊队伍深入村寨,开展巡诊、义诊30多次,看诊群众达4000多人次……

金川县人民医院新颜 金川融媒体提供

“扎西德勒!你是我的亲人!”

几十年的壮志与牺牲,无数人拿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进行攻坚,但阿坝的地质情况与水土整治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夏季汛期,山洪泥石流依旧威胁着金川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2019年,色尔岭村连遭两轮大冰雹袭击,老百姓的花椒、玉米、核桃等脱贫作物受灾严重。“4月那次我和村民们还冒着冰雹抢救作物,没想到6月又来了一次,当时我赶到附近的玉米田时,有位村民已经放弃了,坐在地上哇哇哭,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跟着哭了起来……”

老刘心急如焚地返回眉山,向社区管委会领导和卫生院院长汇报灾情,额外争取到6万元救灾资金。为了尽己所能帮助村民,“万事不求人”的老刘开始处处求人,跑断了双腿、磨破了嘴皮。“81级的同学们捐了4200元,原单位党员捐了2750元,成都中医药大学同学捐了2000元……共计53人次捐款8950元……”每一位捐助人、每一笔捐款数目,老刘都牢牢记在心里。

说到此处,老刘鼻子发酸:“我有位同学叫王琳,患尿毒症17年了,每周要做2次透析,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她给我转了50元,我给她退了回去,我说你家里已经很艰难了,不能收你的钱。王琳告诉我,受灾的贫困户比她更艰难,这钱多少都是她的心意,叫我一定要送到灾区……”

当把捐款交到村民手中时,一位村民激动得一把抱住老刘、嘴唇颤抖的说:“扎西德勒!刘老师你就是我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家人啊!”

患难见真情,被老刘打动的并非只有乡亲们,远方岷东新区卫生院里,8名医务人员组织在一起,收拾好医疗设备及药品,冒着暴雨飞石,自行排障赶赴色尔岭村。

“听到老刘描述那边的灾情,我们医院很多人报名要去救灾,最后筛选出身强体壮和临床经验丰富的8名骨干。说实话我当时还是莽撞了,只想着快点赶赴灾区,准备工作就做得不够充分。我和肖兵书记开着自家2辆小轿车就出发了,没想到藏区路上还有泥石流、山上还在掉石头,虽然说不上有生命危险,但还是很惊心动魄的。我的车快开到村前就烂了,最后是村支书开着拖拉机把我们医生拉进村里的。”卫生院院长阚华林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义诊队清理路障 受访者供图

在端午三天假期里,医生们积极开展扶贫义诊活动,共问诊236人,B超检查220人,心电图检查183人,免费发放药品3500元。义诊结束后,村里为义诊队举办了欢送仪式,难舍难分。“我们今年6月还会去义诊的,现在正在准备。”阚华林说。

义诊队在色尔岭村活动中心 受访者供图

东坡新区医务人员为村民做超声造影体检 受访者供图

回到眉山市后,阚华林四处奔走呼吁,最终筹得5家企业爱心捐款共计3万元,用于帮助村民购买大米、肥料等物资。重建家园后,色尔岭村为感谢医院及爱心企业,特派村民代表赴眉山赠送锦旗。

阚华林感叹:“我和爱人都有稳定工作,儿子又在西藏军区当兵,家里没什么负担。那次去藏区义诊,亲眼看到了深山里的艰苦,又看到老刘以身作则,我也觉得该多追求一些精神上的财富……”

藏族同胞跳锅庄、举办坝坝宴表达谢意。刘中正(中)、阚华林(右)。

发放大米肥料现场 视频截图 受访者供图

我们嘉绒藏族明白,是共产党改变了金川

春季的金川田野里,很多村民在忙着打葡萄芽。提到葡萄,村民杨明杰感叹:“过去哪能想到金川还能整出葡萄基地哦,种点粮食自家人都不够吃!现在色尔岭村也有了自己的集体果园了,大伙卯足了劲干,希望早日追上角木牛村。”

杨明杰口中的角木牛村,是精准扶贫2016年打造的金(川)眉(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是金川县土地整改、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到高科技生产模式的“引爆点”。截至2020年,仅角木牛一个村,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已达1200万元,用于发展牛羊、水果等产业的资金近1000万元,多年植树造林及水土改造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

金川梨花压海棠 金川融媒体提供

如今,角木牛村各项产业已在金川落地生根,成为了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角木牛村果园丰收 金川融媒体提供

某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目前在成都七中实习的嘉绒藏族姑娘小敏告诉我,这些年,金川和她个人的命运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说,家乡曾经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于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夏季灾害频发的地质条件,导致山里根本没有像样的路;而秋冬则是漫天飞舞着黄土沙石,日照充足但水资源稀缺,即便种植玉米这种耐旱作物,收成也很少。

“以前我们那边的人都是面黄肌瘦的。我父母生了我们姐妹,实在养不起了,只能把我送到条件稍好一点的外婆所在的马纳乡。过节的时候,为了和爸妈吃一顿团圆饭,我从马纳乡走到色尔岭村,从上午9点走到了下午4点……”

而现在,金川每个村都有了硬化水泥路,连4000米海拔的大沟村也有了水电气和网络。家家户户都有崭新的房屋和干净的厕所,每个村都有功能齐备的村活动中心与基地。

金川全面脱贫之后,在科尔纳村活动中心的院坝里,藏胞们常常跳起新编的锅庄舞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藏族老人唐春明创作:

民族复兴中国梦,藏羌城乡党旗红;

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人们好政府;

科尔纳建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

我们家乡大变样,家家盛开幸福花;

幸福不忘共产党,建设不忘好政府;

我们永远跟党走,舍也呀那那也屋呀……

提到嘉绒藏族新的锅庄舞,唐春明老人十分激动。他说,锅庄是藏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娱生活,以前歌颂的是藏寨少爷,现在日子好了,藏胞们也得改变以前的传统,要明白带领金川脱贫致富的不是什么老爷少爷,是中国共产党。

嘉绒藏族同胞在跳锅庄 金川融媒体提供

“我家后面就是人间仙境一般的‘穹顶牧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也许过个两三年,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就能在那里吃到正宗的石板烧烤。我这些年也在国家教育扶贫帮助下,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正在备考川大的研究生!”提起未来,小敏朝气蓬勃、斗志满满。

而在她动情描述这几年学习生活时,我发现了老刘的一个秘密:小敏一家并不知道,在教育扶贫解决她读书问题的同时,老刘每个月额外给她用于改善学习生活条件的钱,都是老刘在自掏腰包;她也不知道,她是老刘2018年驻村以来,资助的第5个走出大山的藏族学子。

当我忍不住戳穿老刘这个秘密时,小敏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不断惊呼:“天啊!我家2018年就认识刘叔了,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过告诉我们!”

在和小敏谈心那近一个小时里,我的心灵屡次受到冲击,我也暗下决心,定要细细挖掘这个秘密背后的故事……

高耸入云的贡嘎山,见证着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大渡河的滚滚洪流,诉说着党与基层群众血肉相连的神情故事。

2020年7月,眉山第五批援藏干部驻藏期已到。但面对日渐美好的第二故乡,面对情谊深厚的同胞,许多援藏干部自愿延期,至今仍坚守在藏区的各个角落。同时,第六批干部即将入藏。

将村民当做家人的刘中正,早已写下再驻藏2年的请愿书递交组织部,目前组织尚未正式批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