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摄影家布列松的1937,有哪些“决定性瞬间”?

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被公认为是影响了整个20世纪摄影历史的人物,也被后人视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的镜头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也被摄影界奉为圭臬。

作为国内最多收藏布列松摄影原作的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日前开幕了其2022年的最新常设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一九三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并呈现了艺术家的生平轨迹及其在摄影、电影方面的创作历程。

1937年对于布列松来说,有何特别之处?

1937年5月1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伦敦拍摄乔治六世(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加冕典礼时,没有选择拍摄加冕进行时的盛况,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参加典礼的普通人物,这张作品(见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187869324.jpg

乔治六世加冕礼(特拉法加广场)

为了不错过这场加冕仪式的任何一个细节,许多人在特拉法加广场等了整整一夜。有的人睡在长凳上,有的蜷缩在报纸上。

在布列松的这张照片里,一个疲倦的人睡在报纸堆里,还没醒来。报纸堆中睡得正酣者,与台上正翘首观望的群众,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令画面幽默又耐人寻味,也令观众不由地想要转过头,看一看照片中那些人在看什么。

同样是在1937年,4月底,德国对西班牙格尔尼卡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著名艺术家毕加索因此开始创作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格尔尼卡》,展出之后轰动世界。1937年7月,日本全面开启了侵华战争……整个世界从1937年开始变得风雨飘摇,格局动荡。

对于布列松自己而言,1937年初,29岁的他与莫西妮结婚。这位妻子陪伴其走过了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十年。

1307227510.jpg

布列松与妻子莫西尼在西班牙(1937)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早期曾跟随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习绘画。1940年,他还曾加入法国第三军影像服务部,同年6月被德军俘虏。在经历两次失败的逃脱后,于1942年2月第三次成功越狱。

1945年,布列松与一群专业记者拍摄了巴黎的解放,并制作了纪录片《回归》。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等人共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2年,布列松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出版,这本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摄影美学——“在一秒钟的很小一部分中,以一种精确的形式呈现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这一事件的最恰当的描述。”

布列松与中国也有着深厚缘分,他曾两度来华拍摄。第一次是1948-1949年,布列松来到中国,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1958年,他受我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成为首位进入新中国采访的外国摄影记者,而他拍摄的大量纪实照片亦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打开了一扇西方观察新中国的窗户。

据悉,本次展览为成都当代影像馆2022年常设展,普通观众需购票观展,但全国医护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均可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免费观展,该优惠持续至今年年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