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如何用最“雅”的方式说“土味情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这个“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甜滋滋、喜洋洋”的日子里,少不了要和自己的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这个“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甜滋滋、喜洋洋”的日子里,少不了要和自己的心上人告白了。

告白,当然就需要会说情话。

近几年,江湖上兴起了一股“土味情话”的浪潮。这种情话听起来肉麻、油腻,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同时却又非常撩拨人。

它们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风格:

这些情(骚)话用词诙谐、简练,语言平实,却又饱含深情。如果再认真仔细地观察一番,就能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是“谐音梗”的高手。

谐音梗,其实有个语言修辞学的名字,叫做“谐音双关”。这种技术古已有之,也常常被古人用来写情诗,用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古人都用过什么“谐音双关”,来写属于他们的“土味情话”吧。

最著名之

刘禹锡:《竹枝词》

要说古代“谐音双关”的“土味情话”中最广为人知的,应当首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这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而正是刘禹锡把这一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将其发扬光大的。

这首诗最后一句“道是无晴还有晴”,“晴”字谐音“情”,将天气和爱情非常巧妙的联系了起来,既是在说当时的天气状况,又道出了少女听闻情郎“江上踏歌声”后的羞涩情感。

并且,这种含蓄的感情,又与春日多变的天气互为比喻,贴切又和谐,可以说是玩谐音梗玩得最自然的一句诗,历代文人无不为之疯狂打call。

最正宗之

两汉南北朝民歌

所谓“土味情话”,核心思想在于“土”字。而土也就是乡土,也就是出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依照这个标准,用“谐音双关”来写“土味情话”写得最正宗的,应当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了。

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明出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我们中小学时代学过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归属于其中。

在这些民歌里,有非常大量的爱情诗。古人向来有着含蓄内敛传统,他们在写情诗时,常常不会直接地将情感表达出来,而是选择——玩谐音

比如他们经常用“莲”代指“怜”,用“莲子”表达“怜子(爱你)”,用“芙蓉”指代“夫容(你的脸庞)”。

下面的这几首南北朝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

《子夜四时歌·夏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蓝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 “采”谐音“睬”,喻约会;“芙蓉”谐音“夫容”;“莲子”谐音“怜子”

    《南朝乐府·西洲曲》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 “莲子”谐音“怜子”

      《子夜歌》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

      金铜做芙蓉莲子何能实。

      • “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最常见之

        “思”和“丝”

        后来,由于古人用“谐音双关”写“土味情话”越写越多,所以也就有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谐音cp。比如前面说的“莲”与“怜”,再比如送别诗里最多的“柳”和“留”。

        而在谐音界里,最火的一对cp,那绝对要数“思”和“丝”了。“丝”指的是织布用的丝线,有时也泛指各种线状物。而“思”这个字,用现在的语言表述,那毫无疑问就是

        我们最熟悉的这一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信大家的高中语文老师都和大家讲过,这首诗原本是个爱情诗,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被搞来歌颂老师了。

        再比如,喜欢金庸的小伙伴都应该看过这首: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莫教容易裁罗绮。无端剪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边衣。

        这首词更加高妙的地方在于,将除了用“丝”来代指“思”,还将这种异地恋的状态,用“分作两般衣”来做比喻。

        另外,还有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这首《春思》:

        燕草如碧,秦桑低绿枝。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而最令各种单身狗感到酸的,应该是明代的这首《山歌》(提示:非常适合送给男女朋友):

        不写新词不写诗,

        这般心事有谁知!

        这对谐音梗是如此流行,甚至清高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忍不住使用。她在《葬花吟》里就有一句写到:

        软系飘春榭,落轻沾扑锈帘。

        而她不仅用了“丝”来指“思”,还用了柳絮的“絮”来指“绪”,成功完成了“思绪”两个字的“双押”,简直堪称优秀。

        最极致之

        《生查子·药名闺情》

        因为“谐音双关”写的“土味情话”实在太多,也就产生了各种大神级的作品。其中最为极致的,应该是北宋诗人陈亚的这首《生查子·药名闺情》: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从这首词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是运用各种中药的药名来写爱情诗。那么他用了哪些药名呢?

        首先有五种,是本字双关,也就是字相同,意思却不同。它们分别是:“相思”、“苦参”、“当归”、“樱桃”和“菊花”。

        除了这五种药外,另有五种,则是异字双关,也就是狭义上的谐音双关:“意已”、“白纸”、“郎读”、“远至”、“回乡”,分别谐音“薏苡”、“白芷”、“狼毒”、“远志”、“茴香”。

        短短一阕小词,一共四十多个字,却有十对双关语,一共二十个字。四舍五入一下,那就是整首词啊。作者的创作功力,实在是厉害。

        但另一方面,却也不禁引人吐槽:有写这首词的功夫,好好研究一下怎么追女孩子,什么样的追不到手?又何必在这里,写这个幽幽怨怨,酸酸涩涩的苦情诗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