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读《史记》?

友导读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世界,英雄气洋溢又血泪纵横,豪情慷慨又众声喧哗,历史现场如在目前,人物形象光芒四射……鲁迅的怒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向为国人所熟悉。两千多年来,《史记》对历代史家和文人产生的影响当如何评价?

著名纪录片导演夏骏先生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在大型纪录片《读书的力量》中谈《史记》,梁衡认为, 要读文章就要读 构成中国文章史‘脊梁骨’的文章, 而这类文章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后世著名文人如韩愈,每当写文章之前都要先读《史记》,为的是 借太史公这“一口气”。

夏骏:《史记》,最初称《太史公记》,其横空出世的意义是划时代的。著作是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史记》内容系统而丰富,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计130篇,52万多字,无论从内容和分量上看,都是中国第一部空前未有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史记》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还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写作当时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史记》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史记》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后来的中国历史,还对于东亚历史及历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史记》之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旷世抱负。这篇著名的文章与《史记》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丰碑地位的千古绝唱。

对于司马迁作品的价值意义,您有何见解?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视频:《读书的力量》- 司马迁著述《史记》

梁衡:在《史记》以前,古代也有一些典籍,但是真正白纸黑字的——当然那时候不是纸,是竹简的,那是刻下来的——成部成套,有体系,有纲领的,有文章结构的,有故事的,《史记》应该是第一部。我们看《论语》,它是一段一段的话,还不是完整的体系著作。

《史记》所体现的价值,首先是史料价值。司马迁是个史学家,太史公;再一个是文学价值,他写成了一个很生动的作品,有结构,有语言;还有一个是人格价值,里面体现了很多人格的东西。比如像李广这样的人格:李广宁可自刎也不愿意受审判受侮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另外还有思想价值,毛泽东就运用过《史记》里面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等。

这部书在各方面形成了一部综合的经典,我觉得它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原点。以前没有像这样成系统的东西,能够集中于一部书里。而《史记》以后的中国文学,首先是文章,唐宋八大家,是继承了司马迁的风格,他们的源头就是从司马迁的文风来的。以后到了明清有了小说,有了人物形象,但形象源头也可以到《史记》里面去找,比如像李广这样的形象,项羽这样的形象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上高中,我的语文老师给学生讲,他说韩愈每次写文章以前,先要把司马迁的文章拿来重读一遍,为什么?他要借司马迁的这一口气,然后再写文章。这就说明了司马迁文章的影响。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视频:《读书的力量》-《史记》的影响

我每次写文章以前,特别是重要文章以前,我会把一些好的古文,比如司马迁的《鸿门宴》,比如苏东坡的《赤壁赋》也要拿来读一遍,真的是能够借一口气,这就是文章的传承。中国文章的原点,是从司马迁这里开始的。

我认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几篇政治美文,中国文化的经典,第一篇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提出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这几篇文章我提出都符合两个标准:

一个是思想标准,首创性提出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我们现在还在用,中华民族至今还承认,成为民族文化里的一个基因。

第二个是语言,其中所用的一些语言现在在汉语词典里,成语词典里还在用。

你不要以为仅仅是两个标准,其中实现一个也是很难很难的。你想,一篇文章把两个方面都传了,一千年以后人家还在用,这就有经典价值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边第一个提出:生命的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大家都承认、还在用的。他里面的好多词汇语言,现在都还在讲。他写了一个《项羽本纪》就留下一百条成语。

第二篇政治美文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君臣关系,今天类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语言还在用。

然后就是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政治上讲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西方到很晚以后才开始有所谓的“太阳城”这一类的理想。陶渊明文章里面的一些语言,比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年邓小平要出山时,他自己就说“我现在就是在桃花源中,不知魏晋”,可见《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晋以后最有影响的就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思想来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里面的这一句成语一直用到现在。

再到文天祥,他提出了理想人生的价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文章特别是在我们民族到了危亡关头的时候,特别具有鼓舞作用。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叶挺将军在监狱时说他从小就读《正气歌》。

再有,清末民初林觉民的《与妻书》,他讲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然后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提出来一个中华复兴的大理念。这里面我还少说了一个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提出十个方面的治国思路,论一个政权如何巩固。在此以前还有一篇就是贾谊的《过秦论》,是讨论一个政权为什么灭亡,秦朝为什么垮了。

我把这些文章叫做中国文章史的“脊梁骨”。要读文章就要读“脊梁骨”的文章,源头就必须读司马迁的文章。

梁 衡

散文家、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代表著作有《梁衡文集》九卷,《梁衡理科文集》,散文名篇《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把栏杆拍遍》等。

夏 骏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 《长江》《汉江》《秦淮河》《蜀道》《川魂》《颜子》《张謇》《读书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曾任《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