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图书馆长风馆在苏州河畔开馆,沪上少儿又添阅读新空间

7月19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开放。在苏州河畔的长风滨河绿地内,一拱“虹桥”将为孩子们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路。

长风馆选址普陀区光复西路大渡河路口,占地638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42.7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储备文献总量近53万册,这也让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长风馆)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省级少儿图书馆,同时也是全国收集少儿出版物语种最多的省级少儿图书馆。

隐身于南京西路上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几代人成长的阅读记忆,但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囿于2630平方米空间,服务人群有限。为了服务更广大的全市少年儿童群体,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应运而生,定位为4-16岁少年儿童的信息资源中心、知识体验中心、阅读推广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发展研究指导中心,并将与转向特色馆藏、弱势群体服务和0-3岁早期阅读启蒙的南京西路老馆形成功能错位与补充。

“项目伊始,我们对基地周边做了分析,发觉长风馆的建设势必会将南北绿脉截断,不能很好地形成连续的生态界面。”长风馆项目主创设计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三院院长助理及总师助理严赉赟透露了长风馆灵感的来源。

建筑面朝人工湖,北面与长风公园相望,东南面为苏州河绿地围绕。长风馆整体建筑造型采用了透明的拱形结构体,在营造出宜人阅读空间的同时,贯通南北两个公园的景观,巧妙融合文化建筑与公园绿地两大元素。

“桥拱的概念由此而生,既能实现长风馆的功能,又能延续南北的景观通廊。”此外,以“桥”为建筑造型,体现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关怀,意在为人类的童年与成熟未来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

步入长风馆室内,开放式的内部动线呈现有趣而复合化的阅读空间。馆内分布着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结合入口的“智慧树”门厅、通高中庭与螺旋楼梯,形成了阅读的“森林”。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各层公共空间设置有各类阶梯式阅读交流空间,在屋顶则打造了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整个过程犹如从大地走向天空一般,朝着知识的殿堂步步迈进。

一层为“悦知广场”。通过开放式穹顶将一层分为东、西两部分,步入东侧大厅,“智慧之树”高耸其间,整齐排列的书籍向上延伸入穹顶,展现枝繁叶茂的阅读生命力。一层还设有无障碍阅览室。本着关爱、服务全体少年儿童的责任与义务,长风馆配备了盲文图书、有声互动类图书及阅读辅助设备,满足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于知识的渴求。

二层“求知摇篮”服务于幼儿及家长,提供幼儿图书借阅、亲子阅读及专业的阅读辅导。各类符合幼儿特性的阅读设施以及多功能的亲子阅读空间,引导幼儿亲近图书馆,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其特色的童年档案馆,以“树洞”为概念,收集少年儿童的童年心声,通过专业的迷你演播厅,为亲子家庭建立声音档案,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儿童益智馆是二层又一处亮点,专为0至6岁的低龄儿童开设。基于儿童视角,融汇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原理、工程技术、触摸感官等多领域知识,使低龄儿童“乐享”沉浸式探索的过程。

三层“创知空间”服务于儿童及家长。除儿童借阅区外,馆内还提供国际童书馆、典藏馆、乐享天地、名家书屋等多元文化交流空间。国际童书馆“童游世界”展区重点展出“国际大奖获奖童书”,全景式打造一个放飞思维、洞察世界的小天地。少儿读者可沿着展览动线,沉浸式地感受童书百年以来开启童蒙、凝系民族魂脉的特点和传统,促进儿童与书籍的情感联系与阅读习惯养成。

典藏馆“童年书房”展区,展示和收藏了少儿馆80余年的童书。空间独具海派特色,展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上海城市精神。展区展品以最具典藏意义的丛书、儿童期刊为主,侧重于海派发展脉络中的首创,以“启蒙”为核心要点。书桌背后的小窗,如时光窗口,分为民国、新中国、当代三个阶段,在此瞥见百年童书伴随儿童成长的印迹。

在典藏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少儿馆的“镇馆之宝”——全套《小朋友》。同时在科普展区,小读者们可以通过杂志、虚拟翻书,了解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科学画报》。

四层还设有机器人实验室,意在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在少儿馆内构建“体验”“探索”“活动”的多元智慧空间,实现“进入即学习”“学习即探索”。在这里,小读者可以通过预约进入机器人实验室,了解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体验基础编程、机器人操控等人工智能培训课程。

少儿馆长风馆的开放,满足了全市少年儿童对于知识的向往、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生活的探求。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里将为全市少年儿童的阅读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